close

 

後慈湖這傳說中的秘境,要來拜訪可是要事先登記排隊預約的咧。能預約得到的日期並非周末假日,那就正好幫自己找藉口放一天秋季的旅行假。

健行路線之前先到龍岡吃雲南米線當早餐。龍岡這裡早年有很多從滇緬撤退過來的國軍,因此形成了雲南人聚集的小鎮,只要有到附近來,我總是會跟老爺一起來尋家鄉味。
國旗屋就在這附近,前一陣子剛在電視上看過介紹這位熱愛國旗的達人。遠遠就可以看到整排的國旗迎風飛舞著。

建國百年的雙十國慶剛過,龍岡這裡也有小型的升旗典禮,不用說當然也是國旗達人一手張羅的。

自從遠離學生生活、電影院也不再播國歌之後,跟國旗、國歌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以前爸在的時候,總要在門前懸掛起大大幅的國旗,大老遠還沒到家就可以看得到。
我想這國旗達人跟爸來自於同樣戰亂的環境,因此有同樣的執著與愛國的熱誠。雖然這份愛國的信念離現在我們的生活是有點遠,但想像爸一路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處境,這種心情其實很單純也很令人動容。
爸爸的故事在這裡

旗海飄揚。旗海底下是外勞推著坐輪椅的爺爺們。

趕忙到慈湖附近,免得錯過集合時間。大溪慈湖一帶目前被規劃成兩蔣文化園區,很有主題性,也是陸客觀光的景點之一。
停車場附近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目前有一百多座銅像。當時想到要把各地的銅像收集來這裡集合的這個點子真不賴,各式各樣的銅像集結在一起或坐或站,別有一種欣賞的樂趣。

這一座是最大的,當初放在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現在的模樣有點後現代的風味。

這一對前面坐著的這一位長相很像國父(懷疑這公園裡有幾個國父偷偷混進來了),後面的這一位雖然穿著禮服,身上滿是勳章,但樣子又很畢恭畢敬,兩個人的樣子倒還蠻像是隨從跟主管。(笑)

環湖的這一排有很多尺寸較小的銅像。其實一百多座銅像聚在一起,就發現雖然是同一個人的銅像,但是神情面容服裝南轅北轍、各有不同。這一位頭頂凹了一個大洞。好痛哇! 

這一座的樣子好威啊! 馬的姿態也很生動。老爺問說:銅像為什麼會有Tiffany 色啊? 好問題,我也沒想過。

遊客中心門口的兩蔣又是另一種模樣。這種活潑有些戲謔的漫畫風格,果然讓兩蔣跟大家的距離拉近不少,在很多T恤或其它周邊印刷物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這種拿偉人來開玩笑的事在黛西小時候是無法想像的,更何況開這玩笑開得最用力的,還是兩蔣的嫡嫡孫。時代與理念的改變,恐怕所有的人當時都始料未及。

這牆上有好多不同時期黑松汽水的海報,原來黑松汽水的玻璃瓶以前跟醬油瓶或紅酒瓶差不多。牆的右上角有兩蔣的嬰兒版漫畫,老實說還真是有點沒大沒小。

後慈湖雖然開放遊覽了,但是預約、報到的程序頗為嚴謹,想必是為了管制入園人數,以保護園區生態吧。集合之後搭乘接駁巴士,車子把大家在舊百吉隧道放下來,開始要健行囉。

舊百吉隧道,原來是北橫台七線的要道,只能單向通車。現在已經功成身退囉。
百吉,舊稱「八結」,是昔日大嵙崁(大溪)進入角板山、巴陵地區泰雅族部落的入口,是所謂的漢、「番」接壤之地。原來百吉隧道裡面有輕便鐵路(台車),也是「理蕃計畫」中的一部分。可見當時百吉做為水陸樞紐,是重要的交通位置。也因為自劉銘傳時期的「開山撫番」,以及日據時代的「理蕃計畫」,都曾經在這個區域留下歷史痕跡,因此附近也有許多條歷史古道。

往後慈湖1800公尺,步行起來很輕鬆。

秘境之南。

濃綠的一抹。

新月形的後慈湖發源於白石山上的小溪澗,原名「龍過脈埤」。1950年代,蔣介石行至百吉隧道口,因座車無法繼續前進,改乘轎子,繞經慈湖地區,見此地景色近似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留下深刻印象。直至1955年由板橋林本源家族提供慈湖周邊19頃土地,作為興建行館用地。
1962年配合總統府疏散計畫,經蔣介石指示購地,於後慈湖地區興建防空洞作為戰時指揮所,並興建官舍,做為總統府秘書長、參軍長、及副秘書長等辦公處所,至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奉厝於慈湖,改稱為「慈湖陵寢」。(資料:桃園縣觀光導覽網)







這扁舟藤椅就是模仿當時蔣公造訪時的場景,也是講到後慈湖時我心中浮現的形象。

後慈湖這裡展覽的兩蔣文物跟其它蔣公行館展出的算是類似。不過因為後慈湖長年為軍事管制區,不受外界干擾,因此保留完整原林相與自然生態環境,對我們來說,倒是一個散步、放空的好去處。

走出後慈湖,出口正在慈湖陵寢的旁邊。眼見守衛的衛兵正在交接,儀隊的換班儀式最是讓遊客拍個不停最愛捕捉的鏡頭,那就來個連續動作吧。









慈湖。

飛揚的國旗,這麼簡單的形象就可以激發我那久未露臉的愛國心。

過午餐時間,往三峽覓食。
先來拜訪一下三峽祖師廟。建築由李梅樹教授所設計,內有精細的雕刻襯托出祖師廟的雄偉壯麗。因此素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祖師廟歷史悠久,重建的時間更是超過五十年以上,至今仍未完成。
中殿有三對石柱非常精彩。中央那對石柱,乃為雙龍蟠繞之八角柱,其雕刻分三層,非常細緻,名為「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次一對為「 百鳥朝梅」柱,是李梅樹教授所創,每柱各五十禽鳥,一對則正好百鳥。而其柱身各盤繞一株老梅,梅樹上棲息著姿態各不同的百鳥,而其中亦有外國的鳥類,依李梅樹教授的解釋是:「梅花是國花,『百鳥朝梅』含有萬邦來朝之意。」實在是意義深遠;最外一對石柱「雙龍朝卅六關將十八騎」,取材自「封神榜」,由李教授親手繪圖,再交由兩名石雕師傅花費三千個工作天完成,雕工之精細,由此可見一斑。

木雕代表作的「藻井」。藻代表的是繁瑣華麗,而井就是天花板,從下方往上,各邊都挑出斗拱,層層疊疊,集向中央,完全不用鐵釘,而能堆積出極具深度的空間,是傳統建築中非常繁複的裝飾技術。正殿的藻井,更是祖師廟的木雕中精細繁複的翹楚。

隨便一個角落的石雕都可以令人駐足欣賞很久。

看飽了該來吃飯囉。三峽最有名的榕樹下小吃店。顧名思義,以前店是開在榕樹下的。古早味的小吃配上古早味的碗。(好想偷拿一個碗回家啊)

小吃店最出名的就是紅燒肉,除了這一樣我們也點了白斬土雞肉和糯米腸。這裡的小菜都佐以自製甜辣醬,不管是搭配白斬雞肉或是油炸的紅燒肉還是蒸過的糯米腸都非常合味道。招牌菜紅燒肉可以點肥的或瘦的,建議要點有點肥肉的才好吃。這裡的紅燒肉,吃起來不油膩,不愧是這裡的招牌菜。土雞肉肉質嫩不會澀又有咬勁。糯米腸外面的腸衣相當的Q,裡面的米飯則是相當的軟綿,一口咬下有Q彈跟軟綿兩種口感。個人覺得這幾樣招牌小菜才是這家店招徠顧客的主要吸引力。

令人眼花撩亂的各色黑白切,貪心的人每一種都很想嚐一點。

主食只有簡單的兩種選擇,麵或米粉。大骨路線的湯頭加上紅蔥頭提味,充滿古早味的作法,跟賣麵炎仔有幾份類似。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炸豬油的副產品,跟黛西年紀相彷的人小時候應該都吃過這種東西吧。

一天的閒晃到這裡,雨才突然大規模的落下來,為今兒的秋季小旅行畫下句點。正好是時候接小兒放學去。

同場加映:2009桃園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魯啦啦&黛西 的頭像
    魯啦啦&黛西

    魯啦啦&黛西 ‧ 一家笑嘻嘻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