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天的高雄清晨雖不似台北般陰雨綿綿,但感覺還是有些許寒意。
往鹽埕覓食的途中在愛河畔看到了這間有著尖塔的哥德式教堂。這座教堂是很有歷史的,全名喚作『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他是清朝咸豐年間准許外國人傳教後台灣所設立的第1座教堂,也是教區的主教座堂,簡介請點這裡看維基。
上次來高雄時就計劃拜訪冬粉王,原來的店址在修路,小巷內左繞右繞找不到地方停車結果向隅,新店前馬路寬又大,停車也好停,方便許多。
店內環境也算淨雅,整個料理過程一覽無遺,ㄚ嬤一把年紀了仍在掌廚,也確保口味不失真。
看得出來老闆也是個行善之家,行有餘力仍不忘照顧老人家,比照現下罔顧倫常的社會,更顯得珍貴。
上菜喲!豬肚冬粉、地瓜飯、燙韭菜,這樣的早餐給你一天滿滿的活力。食材簡單、新鮮就能吃出好味道,豬肚處理時很費工經驗不夠就會有股異味,在冬粉王不會有這層擔憂。看到ㄚ嬤就是品質保證,鮮、嫩、脆,特別大推。
飽食之後我們搭渡輪去旗津,船資現在收費15元好像漲價了,船在港區內行駛很平穩,10多分鐘後就到了。
三輪車也是旗津的特色,不過看到是老婆婆在服務,如果我們坐上去這畫面一定很殘忍。在日本東京大本山天龍寺外也有類似這樣的人力車供觀光客體驗,車伕的人衣著應該就是這行業傳統的服飾,整個行程配合周遭的古蹟、情景以及不停喲喝聲就是很有fu且敬業,重點都是年輕男性在從事這行業,回想當時畫面比照現在看到的,日本的強不是沒道理的。
來到當地人的信仰中心旗津天后宮,雖不似大、鹿、新三地那樣人聲鼎沸,小巧、古樸就是它的特色,可能是時間還早,反倒讓人頗有靜諡之感,古剎本就該如此。
廟門左邊豎立一座碑,碑意所表達的是大陸人駕船經商到此常遇險灘,若無人導引恐肇船難,而當地人卻漠視這方面的協助,於是就協議先進港的人必須另駕小船出港協助引導,對於違者還訂定了裁罰標準『罰戲一台,燈彩一副』,這跟信賢部落為規範原住民飲酒所訂定的GaGa節制飲酒生活公約有異曲同工之意。
頂著暖暖的驕陽步行約20多分鐘的時間到了旗後砲台,沿路都是緩坡IVAN不停問奶奶會不會太累,真是貼心。
牡丹社事件後清朝為加強南台灣海防遂由沈葆楨督建旗後砲台,砲台入口處呈八字型,門額上原有威震天南四字,前二字在日本侵台時遭砲擊毀掉了,二側牆面上的囍字保存完好,形成對比,也極具特色,。
MASON與IVAN都長大了,尤其是後者一天到晚跟老爺我比肚子誰比較大,真是…….
順著砲台大門左轉,越過蛄咾石小坡後約5分鐘便到了高雄燈塔。
每回的旅遊我都會安排燈塔或吊橋的行程,喜歡那種遺世獨立的感覺,也有過走訪全台燈塔的豪情,至於吊橋就太難了。
所有燈塔的外牆幾乎都是白色,燈塔看守員是門冷僻的工作,除了助航設備維護之外,每年的重頭戲就是粉刷外牆,時間長達好幾個月,所以表面摸起來非常平滑。
高雄燈塔是台灣燈塔史上排名第二老,與其他燈塔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塔頂風向儀標示著東南西北4字,請用力仔細看。
山腳下小巷內,看到大嬸在篩蝦皮當下立刻就教,蝦皮產自附近海域,當日因有油飯業者訂購所以運氣很好的我們目睹了全手工製作過程,說著說著大嬸抓起一把請我們品嘗,味道鮮甜不在話下而且不加任何人工色素及防腐劑,嗯!這才是愛台灣,拎了2包當伴手。
位於鼓山的武德殿。
這真是要好好稱讚一下,雖經修復不過感覺得出來外觀與當初模樣應相去不遠,外牆上一箭穿心圖式就知這是習武之處,內部還展示了武士盔甲及劍道文物,不僅如此,還有老師在教授劍道就連老外也來學,看到所有學生憑氣凝神靜坐,我們站在大門前也不好意思進去參觀,等到課程結束之後經過詢問我們才進去參觀,離開時有一團旅客進入,老師馬上變成導覽員,詳細的介紹該殿的來由,很徹底的活化了古蹟。離去穿鞋時,發現所有人鞋子擺得很整齊置於階梯旁,只有我們大剌剌放在門前,真是汗顏。
離開旗津我們往左營出發。
左營舊稱鳳山古城,是台灣第一座石城也是第一座土城,現今清朝時期所建古城當中保存最好的一座,東南西北4個城門都還健在,部分城門還連著城牆及護城河,可想見當初是何等規模。
城內靠城門旁有座小門,樓梯間距很大而且像下傾斜,這是專供馬走的,稱為馬道。
拱辰門(北門)外有間小土地公廟(鎮福社),座於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別看它不起眼,這可是一級古蹟,傳統中很少會將廟宇設在城外,它的作用是提供過往北門的商賈旅客祈求平安之用。
左營汾陽餛飩。看著地址找來找去,原來在菜市場旁邊。
就只有賣有加蛋跟沒加蛋兩種,小菜?沒有。
份量十足的一大碗。
包得很結實的餛飩,麵皮不是那種輕飄飄跟雲一樣一煮就破的那一種。
煮蛋包的功力很高,形狀圓滿不算還有好幾層的口感。火候控制恰到好處。
高雄世運主場館。風風光光辦完世運這些設施都要好好利用,它的對面就是國訓中心,相信一定可以為台灣培育出更多且更好的運動選手。
左營自日據時代就是海軍大本營,日人離台時留下不少官舍,明德新村戶數不多,但它不像一般竹籬笆眷村一戶接一戶,擁擠不堪,戶與戶之間棟距很大彼此間可以充分保有隱私,不過當然也聞不到隔壁的菜香。
眷村內少見的四線大馬路。
不知哪位達官貴人的豪宅,屋外的花草應該固定都有小兵來修剪,如果我有一戶,打死都不改建。
高捷橋頭站外的向日葵花海,這裏的花開得太過分,想想家中缺乏日曬的盆栽真是可憐。
(黛西註:這像不像梵谷的畫??)
橋仔頭糖廠又稱高雄糖廠,是台灣第一座機械化製糖糖廠,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穿過橋頭老街平交道就可進入,不過,還真不好找。
走訪過月眉糖廠、光復糖廠、都蘭糖廠、虎尾糖廠,一般概念就是進去吃吃冰、餵餵魚,看看街頭藝人表演或是標榜著珍奇異獸的收費劇場,大多就是如此,不過,橋頭糖廠真有它獨特與眾不同的地方。
橋仔頭神社原址現在成為福利社,只剩下一座碑告訴來訪的遊客這裏曾是來台工作的日人精神寄託之地,路旁散落著石燈籠殘件,「笠」的部份反著放就變成現成的椅子(竹東山神社亦是如此),還有老叟坐在上面摳腳。ㄚ伯,日治時期這兒是神靈聚集之地,您這樣做可是大不敬,愛台灣不可以這樣子。
在橋頭糖場嗑的冰品。
昨晚在六合夜市喝了杏仁茶,今天又吃了杏仁餅乾冰淇淋,每天都有杏仁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
當初橋頭糖廠建廠時,日本人從非洲、東南亞等地將雨豆樹移植來台,利用繁茂的樹蔭減少甘蔗受日照發酵,現在它已功成身退,不過濃密、漂亮的樹型供人門遮陰、拍照,這應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有糖廠就一定會有小火車,台糖的寶貝也不少,這裏五分車老歸老,不過還是跑的動。
這個比利時製造的車頭是旗山糖廠過來的,以當時的速度而言應該要開很久,好遠。
糖廠俱樂部現在規劃為糖業文物展示,古蹟專家李乾朗先生稱它為「熱帶殖民西洋樣式建築」。
參觀完之後才知製糖過程的繁複,裡面還展示著手搖空襲警報器,這是小朋友的最愛,聽著那嗡嗡的警報聲不禁回想到小時後空襲警報演習的情景,演習視同作戰,小學生的我都把它當作真有那麼一回做的非常認真,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個屁,現在的孩子應該很難去體會了。
金本善三郎君碑。又稱「三好碑」,石頭、刻工、書法(文章)均屬一流,約有二公尺高,上面碑名以篆字陽刻,底下文章採楷書陰刻。金木善三郎是日本岡山市人,東京大學畢業後在糖廠服務二十多年,死於橋仔頭製糖株式會社的所長任內。廠方憑念他對橋仔頭糖廠的貢獻,特別為他立碑留念,此碑因地處偏僻,成為極少數未遭破壞的日據時代遺物。
台灣有很多日治時期的文物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都遭到破壞,尤其在中日斷交後更為嚴重,本爺認為歷史就是歷史,,使用任何外力去破壞它或是前段時期的正名運動,都無法改變它已是大家記憶中無法抹滅的一部份,就讓它好好保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策勵未來,正面的向前看吧!
百年黑銅聖觀音。1902年,鈴木藤三郎社長從日本請來這尊觀音坐鎮糖廠,傳說有幾個特別原因,一說糖廠佔據了橋仔頭的地理龍穴。另說糖廠所在地原為漢人墳地,日本人相信鬼神的存在,鈴木社長為安定人心,所以將觀音信仰帶進橋仔頭。觀音像在糖廠成為橋仔頭信仰的一部份,信徒並不純為在糖廠的日本員工,往來的舊居民也有部份融入這個信仰圈。尤其是曾在糖廠工作的人都對於此黑尼陀的神力深信不疑,至今對觀音奉花獻果仍是糖廠員工日常的事務之一。大家都相信因為觀音保祐,糖廠才能順利生產。 經專家考證,橋仔頭糖廠的黑觀音與日本奈良藥師寺的觀音銅像是同一風格的作品,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台灣觀音雕塑中,要找出如此典雅精緻的作品也可說僅此一家。今年也恢復舉辦百年聖觀音祭典盛會。
社宅事務所,也是熱帶殖民西洋樣式的建築,建於 1901年。它不僅象徵台灣新式製糖產業的里程碑,同時也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建築之一,其建築結構融合了木構造(屋架、基樁)、磚砌(牆身)、鋼筋混凝土(觀景台四柱)是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的工程。本棟建築是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移植,建築物上環繞的方孔並不是做為建築物裝飾用的,而是防禦「土匪」偷襲時戰備的置槍孔。
玄關二側樓梯扶手有著這樣類似16瓣菊花家紋的徽記,難道這棟建築跟日本皇室有關嗎?
不少廢棄或是毀壞的製糖機具經過藝術家的巧手讓它重現了生命力,這區是喜歡樂高的IVAN最愛的地方。
製糖倉庫也經過整建並規劃動線供人參觀,每套設備機具都很清楚的說明在製糖過程中所扮演的腳色,不過內部燈光昏暗,依照台灣人旅遊的習慣來,參觀糖廠的人應該不會很想到這來。
(黛西註:我在參觀這裡時一直想到霍爾的移動城堡…可能是那種生鏽敗落的感覺吧?!)
糖廠也有禁閉室,真是想不到。偷吃甘蔗可是會被關禁閉的呢!
為了蓋到高雄北部4個沿海鄉鎮的微笑章,在往梓官鄉的途中見到了難得一見的牛車。這不是供人參觀的,而是有在工作的,想起了在澎湖西嶼砲台被牛追的往事,本爺今天又穿了紅色上衣,還是交給黛西下車去拍照吧。
吊鐘碉堡。這麼像吊鐘燒的玩意兒沒見過吧!20年前本爺在附近唸書,學校有跑環場的傳統距離大概是10公里,跑著跑著就跑到彌陀鄉海邊去玩,那時就時常經過這也不知啥玩意兒!欲知詳情請點這裡。
彌陀鄉是虱目魚的家,本週是虱目魚祭有推出$3500一桌的虱目魚大餐,本想比照上回去內門順賢宮來個宋江宴,但怕吃飽了撐著,還是算了。
來到台南當然要狂嗑小吃。阿輝鱔魚炒麵。吃過嘉義光彩街那家炒鱔魚後,那才是王道!
這是1年內本家第3次拜訪阿明豬心,東西好吃自然不在話下,今天來的比較早內外都坐滿了,還好剩最後一桌可坐,但還是讓我們等了快一小時。雖久等但還是甘之如飴,該如何形容這樣的心情呢?朝聖吧!
看阿明料理的過程就像是一場秀,整間小店除他之外另有5位阿桑服務,他們工作簡單,端菜、收碗、洗碗,其它有關料理、點菜、算帳全由阿明皇帝負責,千萬不可逾越他的權限否則換來一頓排頭吃,他的腦袋比電腦還要厲害。哪一桌吃啥點啥,誰先來誰後到,一點不含糊。
鴨腳翅出爐囉!這鴨腳翅放到蒸籠上要足足蒸2小時才可上桌,而且限量供應,來了幾次終於嘗到了。
旁邊有家店賣綠豆蒜跟桂圓粥一類的甜品。
所謂綠豆蒜是因為綠豆去皮後外型像蒜茸而得名,以往只知屏東車城有在賣,吃起來口感很綿密又不會軟爛黏稠,這家食具用的是磁盅,感覺很像是補品。
往停車的途中在保安宮旁看到青少年在練習七爺八爺的步法,暈黃的燈光下視線不是很好,頂著這麼大的裝備也真難為這些孩子,如果這樣的心思用在課業上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不過,如果在這一行可闖蕩出名號成為達人,對於自己也是一番成就。
看看我的2位小兒 ,以後他們要做什麼呢?
- Nov 28 Sat 2009 23:26
091128 南台灣之行 Day 2 -- 旗津 / 左營 / 橋頭 / 台南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