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加班忙到半夜的隔天,七八點就把大家挖起來,兒子要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去。

這個比賽叫「我是小小世界通」,聽名字好像「百萬小學堂」一樣,不過題目可是相當有難度的,同一個賽程到了高中生(16-19歲)來參加的話,就是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所以兒子參加的這個賽程算是奧林匹亞的小學生版。兒子平常沒事就愛看地圖,霞喀羅古道從哪到哪他都一清二楚,沒想到平日的興趣居然也能促使他代表學校來參賽。完全意料外。

把Mason 送進試場,老爺不斷對他耳提面命,學校裡的老師很親切,也到試場來關心。不一會兒看時間差不多我們就離開試場,讓兒子自己去面對他的挑戰,咱們到外面去亂晃去。
台北市各校代表來考試的試場就在氣象局對面的弘道國中,IVAN跟氣象局的合照變成了巨人啦。

大約有一個小時多的空檔,咱們三人的目的地是新公園。(雖然它已經不叫新公園了,但我還是只認定它就是我小時候的新公園)
台北市的人行道上有不少這樣的古蹟標示。指引著尋找舊城的旅人。

秋高氣爽正適合散步,有沒有看過這麼粗的白千層啊?(外交部門口)

永遠搞不清楚到底幾時才會開放參觀的台北賓館。

維基:台北賓館,位於台灣台北市博愛特區內,地址是凱達格蘭大道1號。該館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所,專門接待國賓或舉辦慶祝活動,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台北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台灣總督官邸」,是供台灣總督居住,以及宴請貴賓、皇族的地方,至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一直到末任總督安藤利吉為止,共有16位總督曾居住於此。是第二帝國風格的法國宮廷式建築。……賓館也從最初的總督住宅機能轉變成接待貴賓、迎接皇室成員為主要功能,因此在改建上要符合貴賓、皇族的高貴身分,不惜大手筆來改建成華麗的迎賓館。改建後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

其實台北賓館的特定日期是有舉辦開放參觀活動的,民眾不需預約登記,直接憑身分證明文件,完成安全檢查後即可進入。(台北賓館與總統府假日開放參觀日期是相同的,方便民眾可以兩地同時參觀 -- 下一次的日期是11月8日星期日)

晃著晃著進入新公園,周末的早上有不少人在練習國術。(真抱歉小的分不出來這是什麼拳法,不敢胡說八道)

搞笑的媽斗來擺個pose。仔細看一下IVAN腳底下踩的是中式建築裡常見的「柱礎」。新公園在博物館的南邊這裡以前曾經有台北大天后宮,這個柱礎應該也是當時留下來的遺跡吧。

台北的天空。

台灣博物館。前身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所建。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映入眼簾最醒目的就是它頂端的羅馬圓頂。還有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

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墓前鳥居。明石是台灣日治時期第7任總督,也是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及安葬於台灣的總督。明石因公務在回日本本土的輪船旅程中生病,後病逝於故鄉福岡。死後遵照其遺言「願余死後能成為護國之魂,亦或鎮護吾台民」,葬於台北三板橋墓地(今林森公園),是唯一一位埋骨於台灣的總督。後來又改遷葬於台北縣三芝鄉福音山基督教墓地。

第3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墓前鳥居。
乃木希典是第3任台灣總督,。乃木總督來台就任,他的母親與妻子也都隨同來台。由於當時台灣的衛生條件惡劣,又有霍亂、瘧疾等各種傳染病,日軍征台,不少士兵因此病歿於台灣。明治天皇及皇后聽到乃木的母親要隨行來台,都曾出面勸告,而乃木的母親則堅持隨兒子來台,她希望能以自身為表率,教化台灣婦女,戒除纏足等不良的社會習俗。 但乃木總督母親的心願並沒有達成,她在來台僅兩個月之後,就因染病去世。心願未了,臨終遺言要葬於台灣,於是家屬依其遺囑葬於台北市三板橋日人墓園,在當時為一件轟動的大事。
台灣光復後,乃木總督母親的墓園遭到難民佔據,墓碑墓石及鳥居也被民眾取走,做為房屋建材,因此墓地消失不見。直到1980年,在一間違章建築的民宅中,發現了被用來做建材的乃木總督母親的墓碑。消息曝光,才勾起世人的記憶。隔年,這塊墓碑被日本人以重金購回日本珍藏。
在日本近代史,乃木希典則受到尊崇。日俄戰爭(1901年)期間,乃木指揮日軍攻佔二0三高地,日軍犧牲慘重,而終於奪下這座戰略要地,贏得最後的勝利。乃木的兩個兒子也都在日俄戰爭期間為國犧牲。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時,乃木總督夫婦跟著切腹殉死。

黃氏節孝坊。

急公好義坊。

大天后宮的舊址。



館前路,一路直直通到台北車站。

公園門口的銅牛,大家小時候都有跟銅牛合照過吧。
這兩座銅牛在維基上面說是滿洲國溥儀送給臺灣總督府作為禮物而放在台灣神社前的,不過Tony有新的發現這兩座銅牛並非一對,而是不同的來源。

站在博物館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圓頂之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

大廳四周環繞有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柱頭上有精緻的裝飾。大廳兩側的壁龕原來分別立著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二人的銅像,同時並採用兒玉與後藤兩家家徽的組合圖案作為一樓主樓梯柱基的雕刻裝飾,呼應建館的目的。



後藤新平銅像。

兒玉源太郎銅像。
這兩座銅像栩栩如生,是由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



這兩位的銅像在總督府博物館改名為「台灣省立博物館」後被移走,置於倉庫,原壁龕改置大型花瓶做為裝飾。到了2008年慶祝開館一百週年舉行特展,才重新將兒玉源太郎及後藤新平銅像取出,放置於展區供民眾參觀。

公園裡有中國式庭台樓閣。新公園有好一段時間是同性戀者的聚集場所。知名作家白先勇的文學名著小說《孽子》中的故事場景就是這裡,當時還是個小朋友的黛西不太敢在公園亂晃,去了博物館之後就不敢在此地逗留。

時間差不多了,趕緊回頭去接兒子,經過總統府。

介壽公園。遠遠的那一座可不是常見的蔣先生、孫先生。這一座少見的林森主席銅像,還是沿用原台灣總督府大門前日本樺山資紀總督銅像的底座。

兒子好像寫得頗順手,既然考完了就好好輕鬆一下,當然是先用兒子最愛的飲料 -- 公園號酸梅湯來犒賞他。

老爺說既然已經來到西區那就來去上回沒有拜訪到的剝皮寮老街另一段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轉角處是呂阿昌醫師宅。

章太炎故居前有國學大師的題字。

王哥柳哥來跟IVAN一起玩打彈珠,兒子手上還拿著沒喝完的酸梅湯。

這邊有些教育主題的展示,科舉時代莘莘學子的最高努力目標就是當上狀元。

昭和時期的的行事曆有好多種不同的「祭」,匪夷所思。

可以動手玩的布袋戲團。

左邊是老松國小,右邊是醫生宅。學校裡有小朋友犧牲假期來學校練習樂器。

竹編土牆。

兒子說考試太花力氣,所以肚子咕嚕咕嚕叫了。來到周記肉粥覓食。
這家店是1956年就開的,也是萬華地區老饕的最愛。

來這種店初來乍到時都有搞不清楚之感,有的要嚴格排隊(如賣麵炎仔),有的是要自己找位子坐,坐好了才能點菜。(如這裡跟昌吉街豬血湯)
點了一堆小菜。沒想到一下下就一掃而空。那個紅燒肉應該是本店招牌菜,鎮店之寶。每桌必點,每三五分鐘就從裡面的廚房端出一籮筐熱騰騰現炸的紅燒肉。半肥半瘦的五花肉炸成金紅色,外層香酥可口裡面鮮嫩多汁。剛從廚房端出來,所以每一口都是熱呼呼的。

這邊的粥有種「泡飯」的感覺,跟金門那種煮到不見米粒的「粥糜」完全是對比。

切菜的老闆手沒有停過。

這裡的工作人員個個都身懷絕技,有好幾位可以一手端三盤菜兩盤醬料。另有一位"端粥組"的組長,等到菜來了才上粥,哪一桌要幾碗都搞得清清楚楚,不會弄亂。
咻咻咻一下子秋風掃落葉解決掉八碗粥。

吃完了又回到鄉土教育中心來吹冷氣。還有醫生宅還沒有去看。
老街印象。

呂阿昌醫生宅有舊時的醫療器具。

左邊是醫生的自塑像。中間是消毒用的,右邊是放醫療器具的架子。

以前的藥品海報,問心無愧。

「高級」家庭藥,電話只有四碼。

寄藥收金明細表,看起來應該是以前的一種商業模式,先把藥寄在民眾家裡,有哪裡疼痛或不舒服就不用跑藥房,有用才有收錢。

這邊還有展示三位傳教士以醫療的方式傳道的故事,分別是馬雅各、馬偕、蘭大衛。馬雅各醫師在南部經營新樓醫院、馬偕博士在北部創立滬尾偕醫館(馬偕醫院前身),蘭大衛醫師則在中部建立彰化醫館(彰化基督教醫院)。
這個動畫設計得很好,三位醫師在三個畫面的動畫中對談,讓小朋友很容易就可以瞭解他們的故事。

離開這邊回去拿車的路上,看到路邊有颱風動態圖,原來這是一家招牌社的門面。

老社區隨處都可見到老宅,不過我們看了牆上的海報有點……,好像隨時隨地都有都市更新正在進行。

到圖書館補充精神糧食前,大家的肚子又多出點空間了,經過這邊不來買個香腸有點對不起肚子。前幾天電視上的美食節目才介紹這家黃家香腸,自然是大排長龍。隔壁還有一家麵線,有名的吃法就是一口香腸配一口麵線。

果然不一會兒警察車鳴笛來趕並排了,趕緊帶到車上來幫它拍個照。這家的特色就是會用剪刀把焦掉的地方修掉,讓人不擔心吃到焦掉的地方。

下午到圖書館去補充精神糧食。不管是要進入鄉土教育中心或是圖書館,現在都會被擋在門口先量體溫量好了OK了才能進去。小心點也是好的,IVAN班上之前有六位小朋友檢測是流感陽性,因此停課了好幾天。
防疫這條路還很漫長,除了消極的量體溫外,營養均衡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量才是增加免疫力的好方法。看我等等來叫小孩來跳繩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