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到故宮你想到什麼?
有的人想到紫禁城,有的人想到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而且應該從小學之後就再也沒有拜訪過了),有的人想到翠玉白菜。
而我,想到國家寶藏。

縱觀中國的歷史,王朝的更迭常常會伴隨著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毀壞。而每一個王朝的承平時期,來自各地的文物精華又會集中到宮廷。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歷經康乾盛世之後,皇家的收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因此,皇宮成了天下藝術財富的大倉庫。   
最後經過歷史的流轉,兩千年來封建帝王們歷代搜集而來的最終積累,幾乎全部都集合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了。

翠玉白菜,這是所有觀光客的最愛。黑漆漆的展示空間裡,只見萬頭鑽動擠著在它面前瞻仰。其原為一塊半灰白半翠綠的輝玉,玉匠巧妙地利用玉質本來的顏色,雕成一顆筋脈分明、栩栩如生的白菜,其上則雕刻螽斯和蝗蟲。螽斯也就是俗稱的「紡織娘」,紡織娘因為繁殖力很強,在古代是被當做多子多孫的吉祥象徵。傳說是清朝光绪皇帝瑾妃的嫁妆。

肉形石,其外形如一塊紅燒肉,不僅是「五花三層」,連皮上的毛孔也一應俱全。每回欣賞它都有"老闆來碗白飯"的衝動。肉形石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跟翠玉白菜一樣,都是最受歡迎的常設展裡的項目。

這件白玉錦荔枝,除了晶瑩美觀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定名。其實這件文物是仿大陸北方的苦瓜而製作的,錦荔枝正是苦瓜的另一個名稱。可能因為苦瓜的名稱不雅,因此才改名叫作白玉錦荔枝,這也可見內廷對器物命名之用心及雅緻。
不要隨便叫它白玉苦瓜,白玉苦瓜可是余光中的一篇很有名的詩,"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裡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我記得好像以前是國中的課文吧(?)以前好像朗誦比賽有讀過這一篇的樣子。

不過說到故宮文物的遷徙,那可要說上幾天幾夜也講不完吧,光看這張圖裡各色箭頭花花綠綠的,就可以想見當時負責的人員是費盡了多少的努力,才能在戰雲密佈的時刻,靠著簡陋的交通工具與琉璃廠景德鎮等以往流傳下來的古老技術,完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文物大遷移。

很難想像幾千年的文物尤其是瓷器玉器書畫等等,每一樣都嬌貴脆弱的,哪能禁得起這樣大卡車筐啷筐啷的晃上幾個月啊??



好不容易搬來之後在台灣其實也經過一些搬移,商業周刊是這樣寫的:「民國五十四年,兩岸政治局勢仍舊緊張,為了怕敵軍轟炸,故宮委託台灣電力公司在標高五十公尺的半山腰,依山勢開挖出這條一百八十公尺深的藏寶山洞,全部以鋼筋水泥澆築,厚達七十公分,加上二十多公尺厚的山壁土石包覆,可謂固若金湯。近兩萬件的宋、明、清三代皇帝的瓷、玉器等收藏,半個世紀前還躺在北京紫禁城裡,歷經二十二年的戰亂,一萬公里的顛沛流離,如今,都安靜的沉睡在一千零二十八個黑色大鐵箱裡,置於山壁兩側。」

說到故宮文物價幾多?來舉個例子唄。這個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二○○五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一千五百六十八萬八千英鎊(約合新台幣十億元),價格拍賣史上第一。

故宮的館藏比這樣的例子"高貴"N 倍不知道如何計算起。

引用商周的話:「北宋官窯瓷器的代表「汝窯」,全世界僅有約七十件,而故宮典藏二十一件,是全球質量最精之處。當年故宮文物輾轉遷台,選定台北外雙溪復址時,據悉美國洛克斐勒基金表示願意全額捐助興建經費,代價只希望故宮送他們一只汝窯。 雖然最後沒有成交,但民國五十四年,外雙溪故宮落成,耗資六千萬元。當時的新台幣六千萬元有多大呢?民國五○年代,一般公務員的月薪約為三百五十元,若以如今六職等公務員月薪五萬元計算,是當年月薪約一百四十倍推估,當年的故宮興建預算六千萬元,相當於現今的八十四億元!
就算通貨膨脹沒這麼令人心驚,依現在規畫在嘉義太保的故宮南院預算六十億元計算,民國五○年代的外雙溪故宮,至少也約當現在的六十億元。
稀世器物 二十一件汝窯,總值估計上千億!」

這只北宋汝窯 蓮花式溫碗自當是汝窯中的代表作。

北宋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以"雨過天青"的釉色及沒有紋片著名。故宮網站的介紹: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
老爺跟我上一回去故宮,最後要離開之前又跑回去在這兩件作品前端詳粉久。

北宋定窯 白瓷嬰兒枕因為造型可愛,已經被擬人化當作故宮的OPEN將一樣,拜訪故宮的網頁就可以先見到他可愛的身影。
長相可愛的它,姿態也可愛 -- 趴在錦墊上,雙腳往後交叉,一副悠哉狀,令人疼愛。
妙的是北宋的「定窯嬰兒枕」全球只有三個。一個就是這個人見人愛的小BABY ,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造型相同只有衣服的紋飾略有不同),但還有另一個也在台北,卻因膚色偏黃,不得人愛,長年來一直被鎖在山洞庫房深處。(慘~它應該很想跟苦海女神龍一起合唱:水人無水命吧)

清 陳祖章雕橄欖核舟
來自廣東,於雍正時期已進入造辦處的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形,將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別的是,船底刻蘇軾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想像一下吃橄欖剩下的核有多大吧,欣賞這件作品時光用放大鏡都還覺得非常的細膩,那當時的工匠在下刀時豈不是要停止呼吸全神貫注才行?眼力應該超級的好吧。當時若有電視冠軍,那巧手王肯定就是這位老兄。

明 成化鬥彩雞缸杯
器表彩繪兩組子母雞圖。圖中公雞、母雞率領小雞覓食於野地,母雞低頭欲啄蟲,小雞展翅雀躍,即使在細小如斯的畫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溫馨可愛的情境。又,畫中的牡丹、蘭草與湖石恰如其分的隔開兩組圖案,杯內純白無紋飾,底以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款,款識之外並加畫雙方圈。此足以傳達天倫和樂的子母雞圖,或因帝王的喜愛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故至晚明無不以為「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萬曆皇帝桌上之成化雞杯「值錢十萬」之說,遂不逕而走。
商周這樣說:「明朝的成化皇帝朱見深,寵愛一位大自己十七歲的萬貴妃,成天不理朝政,為了討她歡心,呈上的既非金,也非玉,竟是兩盞指節般小巧的對杯。薄而剔透的杯身,描繪上彩色的斑斕鬥雞,鮮紅色澤至今仍嬌豔濃烈,背後略略隱入白瓷的線條,造成一種遠近立體感,全世界就這麼一對。」

換來講繪畫唄。
有回去故宮看宋代大觀書畫展,一劈頭就看到好幾幅宋代的大作(名氣大 SIZE 也大),例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等等,都是以前歷史課本裡的巨作。好不容易終於得見當然心情興奮不已,不過我這也才發現自己有些天真,北宋是西元960-1127的事,那些畫紙歷經千年都還能夠完好如初就已經是萬幸。當然這些都是名作,所以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山水也都能呈現渾厚蒼勁之感。不過光用肉眼來看還是有點點黑人半夜抓烏鴉的遺憾。還好故宮網站作得不錯,可以彌補一點點。

這邊拿比較近期一點的郎世寧的作品來做例子。
二○○五年,郎世寧的「秋林群鹿圖」,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港幣二千零二十八萬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五百萬元)的成交價,是郎世寧作品在市場上的最高成交價。

而台北故宮院藏六十四幅郎世寧畫作,若以每幅新台幣八千五百萬元估價,故宮光是郎世寧的作品價值,就超過五十四億元!
但正確價值絕不只如此。由於郎世寧的精品作品,幾乎都由故宮收藏,流通市面上的極少。故宮書畫處長王耀庭說,以故宮收藏的郎世寧作品之精,在拍賣會上,絕對還要再加一個零!換句話說,任何一幅故宮的郎世寧收藏,在市場上至少可以有八億元的拍賣價實力!
這一幅郎世寧代表作之一「百駿圖」,長七百七十六公分、寬九十四公分,是他最大、最精彩的一幅作品,因此不難想像它是一幅八億元都買不到的作品。



故宮的館藏書法作品數量與質量都是獨步全球的。銅臭味很重的黛西又要來計算價值了。

這一幅黃庭堅的「行書董宣傳」,在二○○六年的中貿聖佳拍賣會上,以人民幣五百五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萬元)價格拍出,是○六年的中國書法拍賣排行榜第二名。


北宋四大書家「蘇黃米蔡」中的黃庭堅,其「花氣薰人帖」,被故宮院長林曼麗拿來做為故宮近年主打的形象廣告「Old is New」,由歌手林強以河洛古語念出來。而這幅帖子,同時也是已逝的故宮前院長秦孝儀,推薦必賞的作品。
「花氣薰人帖」這幅黃庭堅的代表作品,如果把前述的價錢加一個零的話,那就是二億四千萬。故宮院藏的黃庭堅作品三十五件,若以每件最低二千四百萬元估價,達八億四千萬元。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說到這來講一下三希堂的這三件珍寶。清高宗乾隆皇帝這位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計六十四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我覺得他才是故宮的真正主人吧。
因為文治武功都強,又是"康乾盛世"之極,想當然爾故宮寶藏一定最多,而這位"十全老人"也用最多時間來玩賞這些古董珍寶。從字畫上面密密麻麻有他的印章及題字就可見一般。

而乾隆皇帝最愛的「三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可望於離散百年、分隔兩岸後,聽說後年就會在台北故宮團聚。(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珣是王羲之的姪子,三王都是晉朝書法名家。清乾隆皇視此三帖為稀世珍寶,特在養心殿西暖閣設「三希堂」用來珍藏賞玩。)
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在清末時流散宮外,與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快雪時晴帖」離散百年。前二帖直到一九五○年代輾轉回到北京故宮,因此至今三帖仍分隔兩岸。

《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筆劃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劃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中秋帖》為晉王獻之書,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快雪時晴帖》是乾隆皇帝的最愛,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但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唐太宗太愛王羲之的字,找來許多大書法家臨摹王帖,以雙勾填墨的方法複製下王羲之的每一個字。
唐太宗熱愛王羲之書帖到了不可理解的瘋狂狀態,王羲之不經意留下的隻字片語都被蒐入皇宮內府。代表北方政權的唐太宗,對南方文人灑脫自在的文人品格膜拜致敬,五體投地。
據說最後唐太宗把蒐到的王羲之書帖真跡都陪葬進了昭陵。所以我們是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的,我們在故宮看到的祇是唐代書家臨摹的王羲之。

「帖」常被解讀是寫書法時臨摹用的法帖範本,刻在石頭上的稱為「碑」;墨跡流傳的稱「帖」。
但是「帖」原來指的是魏晉文人之間的書信,因為信上的字寫得漂亮,讀完信,捨不得丟掉,傳流下來,成為寫字臨摹的範本。前面講的三希堂三寶,一千多年來被不斷臨摹的「帖」,大多是跟朋友之間的書信。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連同收信人「山陰張侯」的地址名字總共28個字。前後兩次「羲之頓首」的敬語。如同我們今天寫信的「某某人敬上」,是書信慣用的敬語。
扣除掉這些敬語,真正書信的內容只有十五個字。書信敘述下了場大雪,雪後初晴,用一個「佳」字表示心境,很像今天大家常用的「爽」。戰亂之後,王氏家族從北方南遷,王羲之常常透露人生無常的感傷,想安頓自己,卻又做不到,也與朋友互勉努力修行。「不次」常在晉人書信中出現,通常在信尾做結束語,有「不說了」的意思。
用白話文來說,這一段就會是 -- To 山陰張侯:剛下了場大雪,放晴了,(我好感動喔)真爽啊!想安頓自己,卻又作不到。繼續努力吧!就降,不說了。羲之。



故宮有超過六十五萬件館藏,目前的展出空間大約只能容納三千件寶物展出。扣除兩年輪展一次的一千五百件常設展品,還有一千五百件每三個月輪展的作品。若不考慮常設展的輪換,每件作品的展出都不得重複,還得要一百零八年才能展完一輪!也就是說,每一次展出,都得要再等個一百零八年才會再面世。有許多寶物就像哈雷彗星一樣,出來一次,你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見到。

所以不要再說故宮只是觀光客去的地方了。故宮的館藏都是我們最珍重的寶貝。找一個機會進故宮去擠一擠吧!而且記得,每一眼,都要張大眼睛好好看好!


圖片及資料來源:故宮網站; 部份資料: 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