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建於大正3年的水錶室。
有典雅獨特的造型,屬於巴洛克式建築,每次經過這都會多看幾眼。
跟自來水博物館、山上淨水廠以及其它日據時代建造的自來水相關設施一樣,西式的建築風格記錄著歷史,也為當時的生活帶來一些便利性。水錶室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每天的流量之用。
圖片1.jpg
往南部去總有這種鄉間的圖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人的生活跟著四季的節奏走。
圖片2.jpg
往菁寮去。
完成於1960年的聖十字架堂,由德國建築師設計。於1986年獲得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圖片3.jpg
對於西方宗教我真的不太懂。不過教堂跟教會不管建築物是什麼造型,通常都有一種建築的美感,讓我這個異教徒很喜歡參觀教堂,造訪每個鄉鎮,總會將當地的教堂列為必訪的景點。
圖片4.jpg
聖十字架堂建立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了,直至今日仍讓人感受到它獨特造型的美感。造型像尖塔又像金字塔,其實也很有現代感。在菁寮這個純樸的小鎮有這麼一座造型獨特的教堂。其實是一種滿強烈的對比。
圖片5.jpg
教堂對面的房舍,不知道是民宅還是單位。一派的安靜。
上粗下細的樑柱很有特色。讓我想到原為嘉南大圳新寮水路監視所也是八田與一故居的水麗花宴。
圖片6.jpg
菁寮這裡還有東西門北中等五營將軍。
圖片7.jpg
五營將軍各自派遣神兵神將鎮守村莊,消災解厄、祈願除惡、邪魔厲鬼自然無法侵入。
圖片8.jpg
小巧的廟宇,裡面有小小的將軍神像、將軍的座騎跟令旗。純樸小鎮的簡單信仰。
圖片9.jpg
創校超過100年的菁寮國小。
圖片10.jpg
木造禮堂(中正堂)建於西元1951年。
圖片11.jpg
藍色的木造建築有種特殊的時代感。
圖片12.jpg
中正堂的木造屋頂,複雜重複的結構。
圖片13.jpg
對面是日式舊辦公廳。
圖片14.jpg
印象中我小學時代好像也有這種造型的鐵棚架的廊道。
圖片15.jpg
日治時期的升旗台,旁邊林木蓊綠的是桃花心木林。升旗台是當時公學校的遺跡,現在只剩下旗台座。
圖片16.jpg
上課鐘響了,玩得很開心的孩子們跑著進教室。充滿活力臉上掛著微笑的孩子,讓我覺得自己也開心了起來。
周間在上課時段我通常會很猶豫走進學校裡去,深怕陌生人的亂闖會影響到小朋友上課。這裡的孩子好活潑也很有禮,看到我們不光只是微笑以待,而且還跟我們鞠躬道: 客人好~~ ,讓我這樣戒慎恐懼深怕吵到孩子們上課的旅人覺得好窩心。
圖片17.jpg
荔園衍派。是目前後壁鄉唯一僅存日據時期的洋樓建築。
荔園黃宅建於昭和3年,由來自泉州的匠師建造而成的閩洋融合風格建築。也是近幾年看到外觀數一數二漂亮完整的洋樓建築。
圖片18.jpg

圖片19.jpg

圖片20.jpg
走著走著又見到另一營的將軍了。
圖片21.jpg
後壁這裡既然有”臺灣大穀倉”之稱,如何在現代的工商社會中與自然共存共榮,以敬天畏地、愛人惜物的態度延續稻作農業,就變成很重要的課題。
用有機的方式種田,不能用農藥、不能用化學肥料、不能用生長調節劑、不能使用基因改造生物…...真的比較辛苦、耗人工,成本一定也比較貴。但為了讓吃的人健康,農夫也健康,土地也健康,仍然有不少人在奉獻心力。這股傻勁真的很令人感動。
圖片22.jpg
當地的小7 ,也是非常的有特色。活脫脫就是個農家樂的圖畫。
圖片23.jpg
農會的頭上有很大的放送頭,大聲嚷嚷著蔬果行情一類的話題。
圖片24.jpg
農村宅院景象的”稻稻來”,接近吃飯時間,看到不少老爺爺騎著腳踏車來提著裝滿了飯菜的便當。想來這裡平日也具有社區共食那一類的功能,讓老人家不必自己餐餐開伙,又可以兼顧營養均衡。
圖片25.jpg
菁寮老街。和一般觀光取向、兩側都賣吃喝的老街完全不同。這裡就像穿越時光隧道走過來一樣的老村莊。
百年鐘錶行、百年嫁妝店、古老厝、七十幾年的冰店、兩百多年的金德興古藥鋪......等,就這麼靜靜的列在老街的兩旁。
街景也都忘記被upgrade了,還在用木頭的電線桿跟有鍋蓋造型的路燈。
旅人就好像搭上小叮噹的時光機進入時光隧道一樣,重溫了百年前的古早台灣歷史樣貌及古老的美好風情。
但心裡的感動卻無法言喻。這樣寂靜的村莊,古老的生活方式、純樸簡單的生活態度、硬頸的過著日子。彷彿與世無爭,又像看開一切的恬淡。
這場景深深的打動了我。
圖片26.jpg
超過五十年的木造結構碾米廠。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很愛去米店玩,看不同種類的五穀堆積成山,總是特別喜歡把玩,感受一顆顆米粒從指縫間滑落的感覺。
現在的孩子應該只看過真空包裝不長蟲的包裝米了。
圖片27.jpg
種植稻米超過五十年的崑濱伯,2006年得到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冠軍的獎牌。
圖片28.jpg
金德興藥鋪。乾隆年代的建築,至今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了。原來座落在鹿草,是某望族的祖厝,後來家道中落之後又把房子賣給後壁的人家,1910年左右拆遷後把宅第搬到現址之後,才又經轉賣成藥鋪。傳奇般的身世,至今風華依舊。
圖片29.jpg

圖片30.jpg

圖片31.jpg
也是別處尋不著的鉛桶店。
圖片32.jpg
澆花器從生活用品變成裝飾品。還多了幾分文青的味道。
圖片33.jpg
總覺得時間在菁寮這裡靜止了。 連這個戴著斗笠騎著腳踏車經過平交道的場景,都彷彿數十年時間凝結於一刻。
第一次感受到,簡單與樸實,也可以這麼感動人心。
圖片34.jpg
台南有好幾個彩繪村、彩繪巷。越來越常在路上看到色彩鮮艷的逗趣塗鴉在老房子上。
不管是不是藝術家的創作、或只是為鄉里單純奉獻努力的素人。一同為更好的社區在努力著的這份用心,就令人十分欣喜。
圖片35.jpg
聽說附近有幾米的展覽但只有在周末才有開放參觀,反正都是很隨興的玩,這些美麗的場景對我而言已經是意外的饋贈。
圖片36.jpg

圖片37.jpg
中午到鹽水覓食。
豬頭飯加上幾碟小菜,免費附送的湯比飯還要大碗。擺了滿滿一整桌,結帳時心想要兩百多吧,結果一百出頭就可以解決。
圖片38.jpg
鼎鼎大名的鹽水意麵。
圖片39.jpg
台南歡雅國小。大正八年創立的鹽水港公學校番子厝分校,接近百年的老學校。
看起來很有歷史的辦公室。
圖片40.jpg
建於民國四十五年的大禮堂。大窗戶與扶壁的造型,跟其它日治時期的學校禮堂如出一轍。
圖片41.jpg
往北門去找烏腳病紀念園區。海邊的景象。
圖片42.jpg
烏腳病,曾經橫行於台灣的西南部。多年前沒有自來水,飲水的來源多是井水。這幾個沿海地區,挖深度約三到五公尺的淺井水喝時,發現水太鹹,於是居民們繼續往下開挖到地下100公尺處,發現水甘甜好喝,是淡水。但這樣的深井水含有砷,到了1950 年代末期,開始出現烏腳病。
與烏腳病奮鬥的歷程中,很重要的基督教芥菜教會。
1960-1986年間,於北門成立;憐憫之門免費診所,請王金河醫師負責醫療,同時教會也替烏腳病患籌措裝設義肢的經費。
圖片43.jpg
教會的二樓,是當時病患住院的地方。 稱為小白宮的房舍看起來好悠閒安靜,看不出當時曾經承載多少眼淚與嘆息。
圖片44.jpg
在教會及免費診所的隔壁,是金河診所,也是王醫師最早回到北門服務時建立的,現在改建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圖片45.jpg
為了研究,當時截肢後的腳,都保留下來當作標本現在也展示在館內。非常的觸目驚心。
截肢從不是個容易的決定。病人的心情,醫生的心情,嚴峻的現實……
光只是處在這個環境,身為參觀者的我,都要忍不住再三嘆息,更何況是當時?
教會的存在真的在這種複雜又心痛的狀況下發揮了極大的安定人心的力量。教會以及醫師的奉獻與努力,也多麼令人動容。
圖片46.jpg
王醫師的故居。
圖片47.jpg
也在這附近的北門出張派出所。迷人的淺藍色木造建築,是昔日負責鹽的產銷與稅收等工作的辦公處所。
圖片48.jpg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鹿港、布袋、北門、台南、安平等處鹽場,皆設置了出張所。北門出張所為日、英風格融合的建築,其中最大的特色,為整棟建築不用到一根釘子,而是用榫接的方式建造而成。
圖片49.jpg

圖片50.jpg

圖片51.jpg
當時附近的井仔腳瓦盤鹽田的產量應該很大吧。之前跟孩子們來拜訪過。
那我們就跳過這片台灣最古老的鹽田。繼續往其它附近的景點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