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著要往基隆去找古蹟已經想了幾天了,為期一個月的假期結束前,好心的老爺陪我跑一趟,還額外多送了好幾個bonus的行程。開心~~
從七堵車站開始今天的旅行。這站房現在叫作七堵前站了,1897年開始營運,1908年興建的木造車站。後來有了七堵新站就停用了,前段時間整修好,拆遷到這裡來了。

木造的站體,走近還可以聞到檜木那一類木頭的香氣。

八堵車站(這附近車好多又都開好快呀!)旁邊的228八堵站罹難員工紀念碑。
碑文上記錄當時的始末。八堵站的十幾名員工,既非出於義憤而參與反抗而遭鎮壓,也並非好事在街頭看熱鬧而遭到流彈波及,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守著自己的本份,卻無端遭受橫禍。
歷史不遠,大家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來學會這一課。


原來老爺要帶我去北部火力發電廠看舊的廠房,日式宿舍幾年前早就已經剃掉了,但心底盼望也許還可以找到一些些痕跡。開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找到位置。不過有點傻眼,連原來發電廠的廠房都完全看不見了,舊址正在如火如荼的興建海洋科技博物館……連一點點歷史記憶也不想保存的那種義無反顧啊!既然連拿來想像的東西都一絲不剩,我們兩個只好鼻子摸摸往下個地方去。

已經停駛了的深澳線。

深澳線算是因工業而生的一段鐵路。瑞芳-深澳段主要是配合深澳火力發電廠運煤而生,後來才又有支線延伸通車至水湳洞,兼辦客、貨運。2007年9月6日起全面停止運煤業務,深澳線因而停駛。這裡有很清楚的深澳線地圖,很奇妙的V型路線。
維基上有深澳線沿著北濱跑的照片。(來源:維基深澳線

老爺邊開車我邊孤狗,發現深澳線還有車站還保留著。就央求老爺繞路來去看看。
海濱車站。就在台2線濱海公路往九份的方向,過小7之後不久右轉的社區裡。經過一百次也不知道裡面藏了一個小車站。

附近社區的居民一定很疼惜這個車站,保存相當完整,而且還有義工在維護。
弧形的島式月台。海濱站因為附近有大福煤礦,所以規模相當大,總共有三座月台。第一月台就在站邊,這個彎彎的島式月台是第二月台,第三月台已經變成柏油路囉。光從三座月台這件事就不難想像這個現在看來很小的車站曾經很重要。現在這個很安靜的社區以前也有過輝煌的一刻。

往市區去找神社去。
基隆小小的地方有四個神社呢。基隆神社,前身為基隆金刀比羅社。金刀比羅社拜的是金毘羅大將(海上的守護神,祈求雨水的對象)。咱們跑過蘇澳的金刀比羅社、還有高雄的高雄神社(前身是打狗金刀比羅神社)。
中正公園在我那個年代,幾乎是六年小學生生涯之中,遠足必定會去的景點之一。哪知道它入口高大的牌坊,就是基隆神社原來的一の鳥居的位置。寬闊筆直的石階路,就是原來的參道,階梯盡頭的忠烈祠就是基隆神社的舊址了。

據說是胡適手植的波羅蜜樹,1953年種的話,到現在已經快要60年了也。

這旁邊是個幼稚園,小朋友說話唱歌的稚嫩聲音一直飄出來。
幼稚園門口附近有個永懷領袖。黛西我最聽話,叫我懷我就懷一下。

幼稚園門前有唯一剩下的石燈籠。字倒是一個也不剩。

繼續往上爬,可以看到忠烈祠牌樓,這裡是原來的二の鳥居。後方的忠烈祠就是原來神社拜殿所在,一對狛犬在牌樓的左右兩側。

拜殿後方的本殿。
這幾次跑忠烈祠來找神社,不約而同全部都在整修。之前去高雄、通霄虎頭山、苗栗貓貍山……沒有一個例外。這也算是個妙。


來到基隆火車站。
每回來到這附近,就只有交通繁忙的印象。除了附近本來交通流量就大之外,這裡也是往北海岸、東北角轉車的必經之地。

不過以前它可「曾經」是一座美麗的車站喔(真假咧??)
與台北、新竹、 台中、台南火車站並列為台灣五大經典車站,而基隆火車站更是被譽為其中最美的車站。1908年完工的紅磚構造、馬薩式樣屋頂、文藝復興式的鐘塔式建築風格……東京車站也是差不多的年代完工的,現在卻還可以屹立不搖而且還歷久彌新。不明白當初拆掉基隆車站的長官在想什麼。(最近更有基隆車站搬遷之議)唉,來看一下老照片好了。
照片來源:台灣記憶

縱貫線起點。
台灣鐵路係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於西元1887年(清光緒13年)開始動工興建;1891年(光緒17年)10月20日,雞籠 -- 水返腳鐵路率先通車,開啟台灣鐵路歷史;縱貫線鐵路北起雞籠、南迄打狗全長400.4公里,直至1908年才全線通車。
縱貫線鐵路里程計算,係最北端的基隆站為起點,由北往南延伸至高雄,各車站均以剪票口為車站中心,基隆站中心標一開始就是縱貫線的起點(o公里);也可以說台灣鐵路從「此」開始.......基隆 -- 臺北里程-28.6公里 -- 臺中里程-193.6公里 -- 臺南里程-353.7公里 -- 高雄里程400.4公里。

基隆火車站除了是縱貫線的起點之外,也還有另一條「基隆臨港線」連結基隆港跟縱貫鐵道。對於南北運輸及台灣的物產向外運送這兩件事,都是很大的幫助。
不過這一段時間以來,基隆站的重要性不再了,來往的乘客變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鐵調度的關係,也只有少數的車種停留或經過基隆站(今天停留大概20分鐘拍照,一直都只有看到EMU700帶頭的區間車),留下空蕩蕩的月台跟壞了一半的號誌。

北邊的號誌樓。
鐵道老師洪致文有關於號誌樓的文字:基隆曾被趣稱為「號誌樓之鄉」,因為除了車站內就有兩座的號誌樓外,臨港線上也有數座號誌樓控制鐵道重要輻輳之地。號誌樓就像是飛機場的塔台,是一種控制火車站場的「司令台」。在一切都還是機械聯動、沒有電腦的時代,號誌樓本身就是一座大大的機械結構:上方視野良好且常有突出瞭望台設計的上層,多裝有成排的控制閘柄,透過可以前後拉動的扳手,用複雜的機械結構連接到號誌樓的下層,然後再由這裡延伸出到站場的水平面,透過鋼纜的拉動,機械式地操控站場上的一個個轉轍器。這樣的號誌樓在台灣已經不多,高雄港站的南號誌樓還被高雄捷運施工而拆除,如果基隆的號誌樓也將不保,確實相當可惜。

軌道另一頭的南號誌樓。沒有爬過軌道去到對面,就很難拍得全啊。不過也就只能這樣了。為了拍這張照片,還跟從後方急駛而來的列車「擦肩而過」咧,差點沒被嚇死。(被老爺念了好一會兒啊~拍照不小心一點@#^&……)

月台上的號誌燈。

車站對角有兩棟建築風格類似的大樓。前面的是竣工於1915年原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所有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顧名思義現在為陽明海運所有,把它經營成海運相關的博物館。根據網站說明,興建者是森山松之助跟井手薰。
後方的是海港大樓,是總督府交通局興建的「基隆港合同廳舍」,1934年建成。

仙洞隧道。配合基隆港的輸運及臨港線而生,在高度依賴鐵路運輸的年代中顯得格外重要,不過當高速公路發展完善,取代了鐵路的運輸功能時,仙洞隧道就功成身退了。

從圍起的鐵門往裡看,可以看到隧道是彎曲的,隧道內及地上都很乾燥,沒有滴水。紅磚上還留有些煤灰煙薰的痕跡。

往球仔山去找「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先到附近去找「高遠新村港務局局長官舍」。這附近到現在都還是港務局的土地&宿舍。日治時代蓋了日式宿舍群給築港員工及眷屬居住。雖然有一大部份房舍已經改建了,不過還可以看到一部份的宿舍群及長官邸。
「高遠新村港務局局長官舍」雖然被相關單位列為歷史建築,但是跟其它地方的歷史建物有著類似的遭遇,也就是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倒頹圮中。
這幢房舍規模非常大,右半邊狀態還可以。這房舍大概是因為規模大到不像話,還隔成左右兩半供兩戶人家使用(應該兩戶都是港務局長官吧),因此中間多了道圍牆。最左邊也還有一個空間,用同樣型式的圍牆圍起外圍,但與宅邸中間有短牆相隔,推測也許是相關雜役下人居住的空間,現在變成停車場囉。

俯瞰,可以看出基地非常的大。整體地基墊高以及坡崁的型式都是老爺中意的樣子。我覺得那種有點弧形的坡崁讓我想起皇居或類似姬路城那種的日式城堡。有種很大氣的感覺。

左半邊的房舍,這邊就見不得人啦。好像再下一場大雨來半個颱風就會整個毀壞的程度。

往下走去找日式宿舍,回頭看還是可以看到其建築規模之大。面下坡這個方向的短牆有點像神社的玉垣那種感覺。

因為鄰近港區,所以附近有好多各式各樣不同大小的防空洞。有的就在山邊挖個小洞,這個規模雖小但是還有人管理的樣子。(港邊有些防空洞很大,大到可以賣牛肉麵咧。XD)

日式宿舍群。感覺上是比較次級的長官住的連棟式住宅。也是一樣呈現荒廢的景象,聽講前幾年還有些電視劇在此取景。

週間的上班時間,又是廢棄的宿舍,所以非常安靜,只有我跟老爺在此漫步著。從巷子底往外看,老榕樹的氣根長到像垂著的珠簾的那種程度。也增加幾分蕭瑟的氣氛。走到這突然棄置的老宅裡還有電話響了起來。響了幾聲之後又突然就沒了,讓我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還好是大晴天,老爺也跟我一起,要不然我應該會嚇到拔腿就跑吧。

紀念築港殉職工程人員的「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循著階梯往上行,就可以看見造型很特殊但也很優美的紀念碑。設計及施工都很精美典雅。已經沒有碑文了。

站在碑前的廣場往外看,基隆港盡在眼底,視野很好。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進攻台灣,在澳底登陸。攻台之後,不知道是因為染病還是交戰時受傷而死(有兩派說法)。因為能久親王貴為皇族,又是征台行動中軍階最高者,因此死後親王被神格化,台灣大大小小的神社,絕大部份都把能久親王當作主祀的神祇之一。

跟前面的「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比起來整個簡潔許多。碑文被剃光光,碑體的紋飾也沒有那麼繁複典雅。

不過日治時代的抿石子施工還是很精細呀。做為主要裝飾的部份,光用抿石子一個手法,還是有很多細節可以觀賞。

參觀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根據門前的指示牌說明,此地原為基隆流水巴士社宅。(講到流水我就只想到麵線,原來是社長姓流水)流水巴士公司就在社宅對面邊,後來輾轉才又變成公車處。

位於山坡地日式外觀的住宅。

本來從外面看,正門掩著,我們就往旁邊走去看看。
側面倒是門沒關(也沒得關),這一窩貓在廢墟中吃午餐。

黑貓應該是同一家的家長,在房頂上曬太陽,相當的自得其樂。

鬼瓦的型式好美呀。

宅邸的許多細節都可以顯示出當初主人家的身份及地位。
這一排應該是廚房吧,不過窗櫺跟銅製的門鎖都不是太普通平凡的樣子。

在側門跟附近的鄰居聊了一下,她們說這幢宅邸已經好多年都沒人住了,因此也相當年久失修,很可惜。前門雖然掩著,但是沒有上鎖,還跟我們說之前其它有興趣的人來拍照也都有入內,把門關好就可以了。這麼一說倒是引起我們兩人探險的興趣,依言往前門去探訪。

指示牌上說:玄關、應接室、床之間(壁龕,插花跟懸掛畫軸的地方)、欄間、櫺飾、緣側、廣間…都別有一番景致,是基隆地區最具特色的住宅案例。
此言不假,走進來仔細一瞧,可以看到許多華美講究的地方。不過也被內部幾近廢墟的模樣有點嚇到。比起港務局長官官邸,這裡還更像鬼屋。
而且老爺還不時提醒我邊拍照要邊保護頭,因為天花板有許多裸露的地方,鐵釘大剌剌的兀自外露著。不知道會不會被什麼掉下來的東西砸到頭,還是小心點好。

玻璃透光顯現出重複的圖樣,這年頭已經不流行毛玻璃了。不過這玻璃可是美麗得緊,也又一次顯示主人家的身份地位。

門口貼著雞籠文史協進會在這裡執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字樣,底下春聯剛好顯現出「百年」的字樣。1931年興建至今還不滿百年的住宅,頹壞的狀態跟這春聯一相提並論,覺得有幾分諷刺。

離開要塞司令官邸,仍舊照樣把門掩上、閂好。不知道什麼時候它才會重現風華。

附近還有法國公墓。1884-85年間清法戰爭,清軍跟法國將士都有許多傷亡。清軍的墓也在附近(民族英雄墓)。這裡則是重修過,把在澎湖的法國軍官也遷葬來此。
日本人立的「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

法國人立的碑。
中法戰爭發生在清朝末期,當時法國於1884年派法國海軍遠東艦隊的總指揮官「孤拔」進攻基隆,歷時8個月,為清軍所擊潰。附近的海灘因此又稱為「孤拔海灘」。

墓園簡樸莊重,環境清幽整潔。自澎湖遷葬而來的是1885年殉職的年輕的海軍事務長及陸戰隊上尉。時隔多年後,法國政府還為此派遣軍艦運送骨灰移靈(1954年由澎湖法國公墓以法國軍艦遷來)。即使戰死異鄉多年以後,法國政府仍不忘這些為國捐驅的軍人,這種用心的程度的確令人感佩。也許這種用心才能激勵軍心吧。

也在附近的「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連棟的日式宿舍。

歷史悠久的住宅,既然決定要當作古蹟保存,卻又不整理的這種用心…實在不能理解。

往前開,路邊有個饅頭狀的建築,細想一下應該是衛兵站崗的崗哨吧。造型還滿不賴的。

再往前一點,原來這裡是海巡署的營區。也是原來的「基隆要塞司令部」,是日據時期北台灣最高的軍事指揮中心。

民國35年10月25日,蔣介石來台參加台灣光復一週年慶祝大會。次日,蒞臨基隆塞司令部巡視。事後,基隆要塞司令在這棟大樓前面立碑紀念,碑石寫著「國民政府主席蔣公介石蒞護巡視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目前台灣極為罕見刻有「蔣介石」名字的石碑。
前面在中正公園看到永懷領袖,果然沒多久就又看到領袖與我們長相左右了。

事實上現在各機關學校樹立偉人銅像的情形越來越少了。老爺笑說要在網誌上成立個領袖專區來記錄這些也許哪年會被丟光光的銅像。我等著呢!

基隆離家不算太遠,跑了好多地方之後,還可以回家吃午飯咧。好一個很充實的古蹟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