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沒幾天才跟老爺聊起來,說道若是我沒事時,應該會一直往大稻埕跑吧。
大稻埕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又有不少好吃的東西,也有可買的,也有可拍的,跑了幾次總也沒拍夠買夠玩夠。今天有個半天的空檔,自然又是黛西我消磨時間的首選。

今天從淡水河邊大稻埕碼頭這邊開始逛起。

走進水門時剛好遇到一群看樣子應該是來自印尼的觀光客,這才想起來大稻埕雖然是老街,也算是庶民的廚房,但其實也還滿受觀光客喜愛的。
水門旁放了一艘彷唐山式的帆船。三百年前,就是搭這種樣式的帆船「唐山過台灣」的吧!「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有人說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也有人說三留二死五回頭,不管是幾死幾回頭,都是在說橫渡黑水溝的困難。但唐山過台灣能夠留下來的,或許正是成就早期大稻埕一片榮景的少數幸運兒。

離開水門往貴德街走去,這條以前從未聽聞過的街,短短的一下子就走到盡頭了。就在水門附近的貴德街,清末才由板橋林家跟大稻埕的茶商李春生出資闢建。當時被稱為「建昌街」(北段)、「千秋街」(南段),政府機關如電報學堂、郵政和電信支局、警察分署、稅務檢查所等都設在這裡;英商德記洋行、荷蘭領事館、美國領事館、德國領事館也都在這附近;更別說當地的茶商、首富,也都在這一帶興建豪宅。
若是這樣講起來,當時全台北最繁華的貴德街,比起現在的信義商圈還要更不可一世咧。(信義商圈有市府、百貨公司,可沒有領事館哩)
如今貴德街上,只剩下少少的歷史痕跡,好些公寓及公司行號夾在少數幾幢舊建築之間。當時的盛況已不復見,只有這華美的陳天來故居還依然座落在此。

陳天來故居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當時陳天來聘請廈門師傅興建這棟三層洋樓,採中西合璧的風格,歐式的古典立柱及大拱廊、泥塑的雕飾、拱窗,兩側搭配凸窗塔樓。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華麗氣派的程度還是令人覺得十分驚嘆。
陳天來,是大稻埕茶葉鉅子。光緒17年(1891年),才20歲的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從事茶業製造、販賣,把茶葉銷往東南亞各地,事業經營有成,而成為巨富。





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路口的李春生紀念教堂。李春生,1868年移民到台灣從商。是清末的知名買辦。從小失學的李春生,因為受洗於基督教,所以歐美外語能力頗強,後來成為廈門英商怡記洋行負責人。日軍入城之後,他也當上總督府參事一職,是台灣人於總督府體制中最高的官職。李春生也是台灣基督教的推廣者,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等都是由他捐地捐款興建。
維基上寫說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驚死人的有錢哪~~)


千秋街店屋,是第一處被指定為古蹟的雜貨店。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莊協發」商號。初看不覺得,再多看幾眼就可以發現它美麗的地方,墊高的騎樓,門板則是可拆卸式的板牆(街屋這種賣東西的店都有一致的設計,同興老街第一二幢房子也是這樣),難得一見的竹節式落水管及紅磚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書法寫得很好的一副對聯,『經營不讓陶朱富,貿易常存管鮑風』。
陶朱公,范蠡。幫助越王句踐復國,擊潰吳王夫差。他在名望聲譽達到最高峰之際全身而退,放棄高官厚祿,乘船遠颺至齊國經商。在齊國一舉致富時,齊王欲召攬為相,又散盡千金,瀟灑地與族人移居於陶,所以自稱為陶朱公,也是中國最早的商戰之神。
管鮑之交,管仲與鮑叔牙,「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莊協發商號對面住著茶商吳文秀,吳文秀是第一個參加世界博覽會的台灣人,也是第一個加入興中會的台灣人,以華僑的身份資助革命。光緒26年(1900年),國父來台灣時,吳文秀曾經接待過國父咧。不過吳文秀的舊宅不知道幾時已經拆掉了,現在已經完全都沒有當時的痕跡囉。當年京劇名伶顧正秋公演五年的永樂座戲院也在附近。

右邊的紅磚二樓則是「補破網」&「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的故居。

這邊的房子都有墊高加上斜坡,判斷是因為靠近河邊,三不五時就會河水氾濫作大水,乾脆房子墊高以免水患。斜坡則是為了貨物進出的便利囉。

百年繁華如過眼雲煙。貴德街如今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莊永明先生曾經形容貴德街是「沒落的貴族」。
而老街,終究也還是逃不過都更的命運啊~(「一層一戶」似乎是都更後的建案最常用的話術,幾乎跟都更劃上等號的一種說法)

走完了貴德街,往迪化街走去。
迪化街至今仍是著名的年貨大街,比起貴德街熱鬧多了。迪化街,原本只是曬稻穀的大埕,咸豐三年(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人內部「頂下郊拼」的械鬥,間接促成了大稻埕的發展。當時械鬥敗陣的下郊人(泉州同安人)放棄了艋舺的家居及地盤,集體遷居至大稻埕來,在迪化街建立起街市。

全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永樂市場。二樓買了布,就可以在三樓找師傅車縫起來,一樓也有傳統市場及好吃的油飯。

招牌跟燈具都有老街風味的迪化街郵局。

門面經過拉皮過的乾元行,有好香的人蔘味道一直傳出來。(什麼時候照相機才可以記錄味道呢??)

「頂下郊拼」後下郊人祀奉的神祉「霞海城隍爺」也跟著遷往大稻埕。建於1856年的霞海城隍廟現為國家三級古蹟,是見證大稻埕發展的一棟重要的歷史建築。

霞海城隍廟現在怎麼好像以牽紅線比較有名,有好多人都專程來拜月老或城隍夫人。牆上清楚的記著歷年來答謝月老的credit。如果這是一種行銷手法,也算是有達到企業再造的目的,就結果論來說城隍廟現在更是遠近馳名,而且香客絡繹不絕。
說到霞海城隍廟,若不是因為08年年底參加了大稻埕的導覽活動,黛西我應該到現在還在一直想網誌到底要怎麼開始寫,html怎麼設這些東西吧。

既然來了,就進廟裡去晃一晃。廟裡賣金紙的地方有位幾乎光頭的老外在跟賣紙的大姐指手畫腳比來比去,看了十秒鐘我決定出嘴問一下是否需要幫忙。 原來這位老外先生是從荷蘭來的觀光客,想買一些金紙當作紀念品帶回家去。(聽起來有點怪,不過立場互換我大概也會作一樣的事),我跟這位陌生的觀光客聊了一會兒,跟他提起台灣跟荷蘭是有些歷史淵源的,他說對啊之前他才去過台南。去台南時也參訪了幾個跟荷蘭有關的景點。 這位荷蘭客人的下一個地點是大稻埕偶戲館,我的目的地是江山樓,幫他把偶戲館的方向詢問了一下之後,我們就互相say Goodbye了,也沒有多想了啥。稍晚電話跟老爺提到此事,老爺馬上幫我孤狗到相關的新聞。原來這位光頭大哥是荷蘭商業雜誌FEM Business的攝影記者,來台灣採訪五都選舉後,還特地造訪府城,去了延平郡王祠等古蹟及四草大眾廟、鹿耳門天后宮、鎮門宮等景點,尋訪荷蘭先人的足跡。
呵,不懂民俗典故的我一整個胡說八道半天,用破爛英文解釋著城隍爺是掌管陰陽兩界的判官,哪種金紙又是用來燒給誰的,金的銀的有啥不同…希望我沒有把台灣人的印象給打壞了才好。(汗)
不過人跟人之間的緣份就這麼奇妙,也沒有想過會在大稻埕遇到異國的客人,還可以有機會可以交談一下,交換旅人的不同心情。

這附近的巷弄裡,隨處可見歷史建築的痕跡。

民生西路上的新春芳茶行,街屋建築的樣式,立面的泥塑及勳章令人印象深刻。聽說現在已經登錄為歷史建築了。

創於1934年的波麗路,是現在台灣最有歷史的西餐廳。

這附近既然曾經是台北最熱鬧的商圈,自然也少不了聲色場所,五月花大酒家。(好像還有黑美人吧,不知道位置在哪。還有我等等要去找的江山樓)

這個果汁攤大剌剌的杵在巷子中間,硬是把通道分成兩股了。這也算是最牛釘子戶吧。

為了尋找鹽館,我在附近繞了好一下子,後來才發現我的方向有點走反了,不過也藉此多逛了一會兒。
迪化街上賣著各式各樣的乾貨,逛著逛著不光只是視覺上可以看到很豐富的貨色,也有很多種不同氣味的嗅覺。一會兒是蝦米、魷魚乾的海味,一下子又是蔘鬚的特殊香氣(好像多聞了幾下就會延年益壽的一種味道),走沒兩步路又有蒜頭、紅蔥頭的強烈氣味在玫瑰、薰衣草等花草茶的攤子隔壁搶著風頭。(走到這當然不忘買些伴手以便刺激經濟啦)

辜顯榮的「鹽館」,就在離迪化街不遠的歸綏街303巷內。離水門&千秋街都不遠,建於大正9年(1920年)的洋樓。當時已經取得鹽業專賣權的辜顯榮,以這裡為辦公處及宅邸,所以稱為鹽館。泥塑跟面磚襯托出大宅莊嚴典雅的氣氛。這已經是市立古蹟的建築,現在則是當作幼稚園來用。

傳統老宅也可以拿來當作電腦商行,只是也有人去樓空的樣子。

延平北路和歸綏街口,老爺說你經過這邊需不需要小心一點哪,這裡曾經是有名的特種營業「紅燈戶」的地方咧。不過老實說我自己走著,夾在乾貨、食材販賣的店面中間,其實看不出來這街口有哪裡好「特殊」的(或許就是因為我們這些傻人看不出來,才有其「特殊」的地方吧。)

歸綏街某一角的土地公廟。前段時間來找意麵王的時候,就見著過這附近的巷弄,還有感覺上很有生命力的土地公廟。百年歷史的普願宮,旁邊就是歸綏戲曲公園,有好些街坊鄰居的北北在聊天下棋。

那時候沒有想到這甘州街與歸綏街口,就是我一直想要找的江山樓的位置。走到這路口時,才有恍然大悟之感。
江山樓,1917年成立。曾經是大稻埕最著名的飯店。當時的大稻埕,商社行郊林立,許多政商名流,巨賈文人雅士來往其間。江山樓是當時最高檔的飯店,群賢畢至,名士滿席,連台灣通史的作者連雅堂也曾是座上客,並曾題詩贈匾,傳為美談。當時流傳著一句諺語,『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清楚說明上江山樓,聽藝旦唱曲,是當時台灣人最時行的活動。可以想像江山樓這樣的所在,當時是文人墨客笑談風月的聚會所,連在其間陪酒的女侍,也比較是賣藝不賣身的藝旦。
當時最著名的社交場所現在已經完全不剩一點點痕跡了,就連牆上留個牌子記載也沒有,我只能站在這街角杵著,揣測它可能原來的位置。

既然走到甘州街,當然要來個甲兩嘴囉。

甲兩嘴夏天賣涼水米苔目之類的,冬天賣熱食,還滿兩季分明的。各別有市場區隔,可以迎合不同季節性的需求。

原來是路邊攤的甲兩嘴,雖然已經有店面了,還是要把店內陳設布置得很像還在路邊擺攤。連地上也都還畫有斑馬線咧,相當有特色。

湯的甜不辣。這甜不辣口感剛剛好,不會太過軟爛也不會太結棍。魚漿的香味很夠,蘿蔔煮的火候也恰恰好,當令的蘿蔔吃起來很水嫩,天冷的時候來上一碗熱呼呼的蘿蔔湯真的是最過癮的事。

甲兩嘴旁邊有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前身是由馬偕博士創設的大龍峒禮拜堂,也是台北最早的禮拜堂。後來是李春生捐地蓋在商業重鎮的大稻埕。之前好像有損毀,是重建過的教會,後面也有大樓。是一棟很美麗的禮拜堂。

位於寧夏路的大同分局。日治時代台北的警力以北門為界,北門以南及城內算台北南警察署管轄,管北門以北的北警察署就是現在的大同分局,所以也是古蹟。格局看起來就很大氣,裡面還有水牢咧。

今天這樣大稻埕又繞了一圈,覺得這個有故事的地方應該怎麼樣也繞不夠吧。也許下一次可以帶個腳踏車,邊騎車邊拍照,或許效率還可以再更好一點。
大稻埕~我應該跑N遍也不會嫌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