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岸渡假飯店的陽台往外看出去就是太平洋,再遠一點的地方(照片的左邊)則是三仙台。如果住的樓層更高一點應該view 會更好吧!
飯店附近的新港祠。經整修後成為麻荖漏事件紀念碑。紀念碑的基座看來是利用原來本殿基壇加以修復而成的。
左右兩邊各有鳥居的造型頗特殊。
東海岸公路上的「廣恒發商號」,從巴洛克式的風格就可以看出其曾經盛極一時的風華。
漢人在1916年在這裡創建了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利用港口之便,直接從西部把物資運到後山。因此也是漢人進入後山開始經營的一個重要象徵。
東海岸公路。今天天氣不是太好,要不然應該有蔚藍的天空與海洋。
我們這幾天走的地方,有好多都是電影「練習曲」的場景。台11線這堪稱台灣最美的公路當然也不例外。
這一路上也看了很多造型迥異的天主堂/教堂/教會。
路邊有位牛兄正在進行偽裝演習。
旁邊另一位牛兄在跟鳥兒們當朋友。
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前往三間屋祠的路上,照例要問路。
幾天下來之後,我們的教訓是:問警察局一定會問不到,不如問當地人,而且最好是問小朋友。
路旁的這個孩子,在知道我們要問三間屋祠之後,心想跟我們報路也報不清楚,乾脆帶我們去。(又是好爽朗好又很令人意外的反應)
帶我們到了目的地,這孩子要折回了。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如此奇妙,無論多麼短暫,都能在心上記下一筆。
隱身在土地公廟後面的三間屋祠遺址。可以看得出周遭環境整理得極為乾淨。還略略種有一些小植栽。
神社背面是中空的,現在被旁邊種田的阿公拿來當作工具間囉。
潔淨雅致的三間屋祠,座落在依山面海的小丘陵上。
前面就是湛藍無比的太平洋。叫人看了心胸也變寬廣。
神社本殿基壇的上方還有個內政部土地測量局四等控制點。
土地公廟旁有個很客氣的阿公,看我們心滿意足的看完神社了。笑著問:有好看嗎?阿冇瞎密好看的啦。他還說這邊將來應該有整修的計畫,下一次我們來的時候應該整理得更好了。
神情慈祥的老阿公帶著小孫女在家旁邊整理田地,阿嬤坐在家門口作針線活。好一幅恬靜安詳與世無爭的圖畫。
樟原教會。造型就像是一艘大船一樣。也教人聯想到聖經故事裡的諾亞方舟。東部的教堂造型都很優美,很難來個排行榜。
今天是上教會的日子,看到路上有好多社區居民扶老攜幼盛裝打扮出席教會,就可以想見教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姑子律祠。樟原這邊以前稱為姑子律。
這邊已經變成天龍宮囉,神社的殘件都沒了,只有地型還依稀看得出以前神社座落過的格局。
廟裡供奉著各式各樣各路神明人馬。最利害的是把日本天皇當作神明來拜,還刻有金身。日本的宮內廳如果知道了應該會很錯愕吧!
樟原橋。難得有三代同堂的橋。站在第三代拍第一代&第二代。
民國27年竣工的樟原橋。題字滿古樸的。
好像只有日治時代的橋樑才會有造型優美的圓拱型設計。
站在第一代橋上看第二三代橋的時候,異發覺得後代的橋墩相較之下真是醜到一個無以復加。
我常在想:建築與文化,通常是後代用來觀察古代文化與政經狀態的一些指標。優雅的建築也通常能令後代讚揚&懷念。一直努力追尋前一代留下來的優美建築的我們這一代,究竟有哪些可以當作代表作的建築物可以留給後代讚賞的?現在新聞裡經常報導的每坪上百萬的豪宅顯然不是。這些公路上功能不錯但形象醜陋的橋樑也不會是。也許只會有個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吧。離題了。
造型優美的靜浦北回歸線標誌。看到它時就表示已經回到花蓮囉。
台灣總共有三座北回歸線標誌,另一個在花蓮台9線上的舞鶴。還有一個在嘉義水上的下寮村。
回望長虹橋。
大港口祠。已經變成祭拜玄天上帝嚕。
石燈籠倒還很完整,火袋的形狀很少見是長方型的。
鳥居。
從神社俯瞰。
台11線進入花蓮之後這一路view很好,也有很多有名的民宿,都是要提早粉早才能預定到的搶手民宿。忘了這家叫啥,水泥造型滿惹眼的。
路邊有婆婆在賣烤飛魚乾。想了兩秒就開過來買。婆婆用手在幫魚翻面。
門口有用漂流木釘出來的凳子。很隨性的感覺,讚啦!
一條20大洋的飛魚乾烤好就長這樣子。口感頗像日式的一夜魚干,是那種還可以吃到魚肉口感但也有點QQ的那一路,不是像乾魷魚那樣已經沒啥水份可以拿來打頭的那一種。小小一尾拿來嚐個鮮,在還沒覺得太鹹的時候就吃完了。老爺說這拿來下酒應該不賴。
崖上‧民宿。造型不賴,有一點希臘的FU。
台11上的新城隧道。底下有一個比隧道還大的海蝕洞,孤狗了一下都沒有找到大家說那是啥。姑且把它當作是海盜洞吧!車行非常快但view 也非常好的地方。不敢在此地多逗留的我們,旁邊卻也有人就著這view在路邊野餐。
附近應該有牛群經常出沒,才有這麼一個「小心牛群」的牌子。不過今天沒有看到半點牛蹤。
辛辛苦苦趕路就為了中午的大餐。來到鹽寮吃龍蝦囉!
05年第一次帶孩子們來花蓮玩的時候就住在這附近的民宿,不知道為什麼鬼遮眼當時就沒想到要來這裡吃海鮮,四個人跑去找小7當晚餐。來到這裡就想起來當時的事情了。
謝謝龍蝦哼哈兩位兄弟,等等要大口把你吃下去才對得起自己。
炒風螺炒山蘇。
涼拌海菜。(好像只有東北角才有海菜用炒的,不過一樣都很好吃啦)
龍蝦頭煮味噌湯。
烤九孔。
龍蝦的殼相當的硬,這邊的店家不給你專門又秀氣的蟹鉗,那太慢又太沒FU了。直接送上鉗子才夠力。
幸福的時刻來了,龍蝦清蒸。
老爺面對美食的一號表情。
好大塊的蝦黃。顧不得膽固醇了,拼了命也要把你吃下去。
MASON則是直接拿起來啃。
IVAN年紀最小但也被我們訓練成老饕級的人物。
平常比較少有機會吃到這樣子的龍蝦,常吃到的不是切片就是切塊,不像整個拿起來吃那麼有FU。東西好吃了話就少了。
吃飽一坐上車老爺就驚呼:慘了!
「吃這麼飽是要怎樣開車啦~~~來換妳開。」(小的我當然搖頭如中羊癲瘋,說什麼偶也不肯)
繼續邊走邊玩,這不起眼的幾粒橋墩,是三棧溪台車鐵道橋墩的遺址。快要有一百歲了。
新城神社,現在變成新城天主堂了。是用來紀念在新城事件中殉職的日方員警的。
最外面的第一鳥居。
這是第二鳥居。
石燈籠變成長滿藤蔓的教堂的裝飾品。倒也不因為時空的距離與存在的目的不同而顯得格格不入。相反地,經過時間的蘊釀,神社跟天主堂早已融為一體。第三鳥居前兩旁的石燈籠,有的已與天主堂外牆合而為一。
這個石燈籠的竿部是圓柱型的,也是很少見。
天主堂前院子中的「殉難將士瘞骨碑」。(「瘞」讀音為ㄧˋ)(這塊碑上記載了明治29(1896)年發生的「新城事件」的殉職人員)
外型特殊的天主堂,像船又像海軍禮帽。
這個角度看像船頭也像帽緣。藤蔓長得好多好多,把建築物跟周遭環境融為一體了。
第三鳥居旁的狛犬。左邊。
右邊。尾巴跟其它地方的狛犬的尾巴是高舉的不一樣。
聖母像所在下方是原來神社本殿基壇。前面還有一對狛犬。旁邊有不少參天的老黑松樹。
「氏子中」。「氏子」指的是圍繞同一氏神而居,並祭祀同一氏神的人們,有點像咱們老中以前的宗族觀念。
旁邊有貓咪一點不怕人,不斷的咪咪咪一直叫。
太魯閣山下的姬望紀念教會。
姬望阿嬤是第一位受洗的太魯閣族人。日據時代禁止福音傳入原住民部落,姬望阿嬤就利用夜間帶領族人到山上的山洞裡頭做禮拜,在日本人的強力堅控底下堅持要把基督教傳給她的族人。
回程的蘇花公路。我們觀察了一下沿路的路況後,決定從匯德隧道附近的步道進入舊蘇花公路(日人開闢的「臨海道路」)一探究竟。
這附近一帶都泛稱清水斷崖。是蘇花上面風景最美、卻也路況最差的一段路。
舊時是馬路的地方,因為人煙罕至,所以已經雜草叢生了。
試著往下拍清水斷崖的海景。好美的景致ㄚ!不過我拍的時候也是一個頭皮發麻。這裡路邊有石砌的矮牆,不過也太矮了,很怕掉下去。但又很怕落石從頭上掉下來,進退維谷。
站在這裡想著蘇花公路一路以來的工程的艱辛。清水斷崖高數百公尺,崖壁幾近垂直,底下卻又驚濤駭浪,一摔下去就是萬丈深淵。清朝的古人、日本人、原住民、榮民…各路人馬,這些開路先鋒們硬闖險境,向天爭地,在絕險的斷崖與浩瀚的海洋之間,打造了這條舉世罕見的斷崖公路。
走在這裡,想著蘇花公路從最早只有六尺寬的人行的步道,到今日雙向通車滿布隧道的現代公路。穿越時空各路人馬的共同努力,造就了用路人的方便跟繁榮東部的成果。不禁要說這真的是Mission Impossible。
遠方就是舊蘇花公路上的清水隧道。山壁上隱約可見大理石及其它礦脈。
頭上就是懸崖,路上滿是碎石。
地上清楚寫著「落石」,對照地上的情景,所言一點不假。
這麼危險的路段,卻有人在懸崖底下準備釣具。老爺說他們等下會爬到底下去垂釣。想必這邊漁獲很不錯吧,不然這麼危險的路段,想不出非得一定要在這裡垂釣的理由。說著說著又有一位戴著安全帽的年輕釣客全副武裝帶著飲料便當走進來了。
漢本車站,練習曲的場景之一。主角東明相就是在這裡遇到立陶宛來的女孩。
蘇花公路蜿蜒約百公里,漢本車站剛好位在中間位置。清領時期稱此地為〝百里分〞,日治時代後改為〝漢本〞,也就是日文はんぷん半分的意思。
進入站內,就可以看到月台後面的地方就是海邊囉。站內的台鐵工作人員看我們拿著相機晃進來,很親切的提醒說:不要太靠近鐵軌喔!顯然這附近很常有人來取鏡。
電影練習曲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生長的土地原來是多麼美麗的地方,也引起了一番單車環島的潮流,這些可能都是當初導演始料未及的吧!不過能夠因此讓大家多了點鄉土的關懷,並再度被自己早已習慣的本土美景感動。我想練習曲相當功不可沒。
靠近和平工業區的漢本車站,軌道的數量比想像中多了幾倍之多。倚著山勢面對大海,這邊的站務人員每天都有美景可以欣賞。
這樣子看鐵軌似乎沒有盡頭,而我們這種「愛台灣」式的旅遊,似乎也像這往前延伸的鐵軌一樣,沒有結束的時候。
新的行程,繼續安排中……
- Jan 03 Sun 2010 22:00
2010跨年之旅 Day 4 -- 台11線風光‧鹽寮龍蝦‧新城神社‧漢本車站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