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上滿足且豐盛的home made早餐之後,老爺說:今天來去觀霧或雪見。
雖然今早不算晚起身,不過老爺講的景點也不是省油的燈,路程可都是嗆辣級的遠距離咧~當場逼得老爺改變計畫,到比較近一點的地方。

周日早上的高速公路路況還OK,沒有怎麼塞到車就到了新埔。

忘記不知道停車下來作什麼,(看地圖還是等紅綠燈?)我左看右看路邊有可愛的標誌。
這個工程十幾年前該完成了,不知道這個工程指示牌為什麼還盡職的站在這裡。

新埔這個小鎮我以前只知道柿餅,其實有不少家廟跟雅致的老房子。原來新埔的和平老街也被稱作是全台灣最多古蹟與歷史建築的街道。

這是日式房屋改成的餐廳。造型相當的特殊。原來這裡是前新埔鎮長的故居,鎮長是當地望族也是地方首富。難怪這個房子這麼典雅。
孤狗來的資料:潘家洋樓於1935年興建,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然而由於該洋樓是舊屋拆掉重新改建,因此有小部分建築物已歷百年,當時由潘錦河親自設計監工,融合歐、日、台式風格,例如羅馬式的廊柱,日式的屋頂設計以及臥房的榻榻米、紙門,房間與房間之間有兩個以上的門可相通,則透露出台式的生活習性;因應家業所設置的穀倉、染房也具台式風格。
潘家洋樓的屋頂應為切角頂式,此樣式屋頂在台灣已不多見,此種屋頂的特色是將傳統斜屋頂正面切去尖角,使單調的屋頂看來更有豐富面相;門廊的柱子是仿羅馬式風格。建築整體是和洋混和,但是建築內部的隔間、天井、穀倉等皆透露台式的生活習慣,尤其房間多有兩個以上的門,是台灣閩南建築常見的防禦性考量。


中午時分飢腸轆轆,來到"日勝粄條"用餐。這家餐廳聽說是因為之前總統曾經數度拜訪而聲名大噪。

(左上)胭腸。ㄉㄨㄞㄉㄨㄞ的口感入口好舒服,裡面還可以吃到有嚼勁的肉角。類似的食物吃過好幾次屬這家最好吃。
(左下)炸肉。冷的炸肉還是切片端出來的,跟卜肉相當的不同。不過因為麵衣鬆脆有經過調味,肉也頗為入味,因此也別有一番滋味。
(右上)香炒粄條。適當不過鹹的調味加上油蔥的香味。QQ的粄條很適合用炒的。
(右下)雞湯悶筍。看起來白白的沒有味道的筍子,沒想到嚐起來與外觀不同。味道剛剛好不太鹹,而且一點也不油,跟我心目中大部份的客家菜的風格大不相同。

(左上)菜單。意外地並沒有賣太多東西。小小一個廚房炒菜煮湯洗碗各司其職。
(左下)照片。牆上的老照片記錄著名人的到訪。
(右上)湯粄條。湯的粄條也一樣不過鹹,同樣有道地的油蔥味。
(右下)酸梅茶。不叫做酸梅湯的它,不算是甜,清清爽爽的剛好解膩。

餐廳的門面也比想像中來的小一點。

門口貼著對於粄條的解釋,頗為有趣。原來同樣的東西有這麼多不同的稱呼。

這個好吃的胭腸,光看就令人口水直流。(老實說黛西以前並不太欣賞此味呢)

在新埔的街道中穿來穿去,電影院的海報。三片一百元,好過癮哪~可以消磨一整個下午。
以前台北也有些二輪戲院有類似的經營模式,現在比較少看到了。

接下來往竹東前進。
地圖上看到有"寶石橋",好妙的名字~~那就一定要來個紀念。

進來竹東先來拜訪車站。
竹東是內灣線的起點,牌子上清楚寫著站名跟車資。

竹東車站跟舊山線的泰安車站的站體有點類似,1947年的磚造建築,不對稱的造型。

車站旁有一排大小不一的日式房舍。有獨棟的宅院也有連棟式的磚房。這邊則是獨棟的木屋。
可以看出房子是竹片夾泥土搭造的傳統日式木屋。房子裡還有一些殘破的家具,頗有人去樓空的感覺。

東林橋的弧型橋拱。

學前橋底下的洗衫坑。

左鄰右舍的婆婆媽媽拎著衣服來邊洗邊談天,又可以節省家中用水。一兼好幾顧!

涼井。造型完全超乎想像之外,提一桶水來洗洗手,沒想到水溫沁涼。難怪叫作涼井。

仔細一觀察,水質清澈,旁邊有好多道具便利民眾取水,更有許多水管,顯然是口受歡迎的井。

正在納悶泉水出自何處,又來了兩位北北來取水,原來這口涼井,因為水質清涼,因此成為竹東全鎮居民最佳汲水處。北北說大家都取水回去當作烹調用水,煮湯泡茶都很好,到了過年過節取水的人更是大排長龍。看兩位北北帶得大桶小桶來取水,我相信大排長龍此言不假。

話說回來老爺是很會做功課的人,雖然是說走就走,但也挖出來不少值得去走走看看的地方。
下一個地方是竹東國小裡的"儒醫吳天佑先生紀念碑"。這位先生一生懸壺濟世,救人無數,因此被鄉民尊為儒醫。日據大正十四年,竹東公學校〈竹東國小前身〉擬開闢運動場,吳天佑先生的長子吳錦堂聞悉消息,慷慨捐出大片土地,成就此一杏壇美事。竹東民眾和士紳,就立下石碑紀念此一件善舉,並獎勵吳家義行,一方面也是緬懷先人德澤。正面碑文由當時台灣總督府總務官長平塚廣義題字,上書「儒醫吳天佑先生之紀念碑」,以資頌讚。

竹東高中,這邊原來是竹東神社。現在只剩下部份遺址留存。
手水鉢被放在水池裡面,還可以看到"奉獻"的字樣。

跟神社相關的解說可以看 這邊有很清楚的介紹。

竹東高中就是電影"九降風"拍攝的場景。

在東寧路上的"曉江亭",是日治時期輕便車的停靠站,也是茶亭。
造型是早期歐式拱門樑柱式,上面有立體浮雕圖案,呈現巴洛克風格的立面牌樓。不過保存狀態不太優,好些浮雕圖案都已經毀損了。

東甯橋。往橋下走去可以看到原來的石拱橋。

原來這邊也是另一處的洗衫坑。

離開東甯橋往下一個地方前進,我執意要彎過來這邊拍照。
幸福路。不覺得是個很讚的地名嗎?彷彿住在這裡的人都被加持過,一定能得到滿滿的幸福似的。

孩子潑我冷水說:馬麻~這邊搞不好是有水泥廠叫幸福水泥的,所以地名才變成這樣。
管你到底原因是怎樣,我就是執意要照著自己的想像。
還有幸福橋也來湊一腳。

接下來到員崠國小來拜訪神社。
一般的神社很常用所在地命名,例如竹東神社,台北神社等等。這座神社的名字只叫作山神社。為什麼竹東已經有了一個竹東神社之外,還需要另一個神社呢?

從國小的門口進來要先經過一段坡道,典型的神社地型。

原來在昭和9年,在員崠子這邊的油井發生大火,讓日本政府注意到這邊的油礦,因此就在這邊開設油業所。
隔年就在這邊設立山神社,主祀天香山神,也就是礦物之神。祈求開採順利賺大錢唄。
(黃金神社則是主祀鍊金業的保護神,這個等到金瓜石下篇再說嚕。)
拜殿已經不見囉,只剩下基座跟圍欄保存得還不錯。多了一個天下為公的國父像來幫忙看顧小朋友上學。

石樑、石柱、石燈籠,被拆解了之後沒有遭人丟棄。安然的躺在這裡為小朋友服務。

再往五峰的方向前進。吊橋痴又來看吊橋,這是"南昌吊橋"。
完全呈現廢置不能使用的狀況,只好徒呼負負來個到此一遊的照片。

從另一頭照比較清楚看以窺見吊橋的全貌。夏日炎炎,大夥兒在河邊戲水不亦樂乎。

原住民的朋友背著籃子也來看人戲水。我趕緊紀錄背竹籃子上街的身影。

林務局上坪檢查站,特殊的造型。上一個看到的檢查站是司馬限檢查站。

上坪老街。這個聚點位於竹東鎮通往五峰鄉的南清公路上(台122號道路),老街兩旁的房屋樣式多為兩層樓加強磚造建築,興建於日本大正年間,風格有閩南式、樓屋式、仿巴洛克式與現代主義(洗石子、RC建築),相當多樣化,因地處邊關隘口,肩負內山山產、茶葉及街庄之物資集散、消費功能。昔日進入五峰、清泉地區的過客都會在此地休息一晚再行出發,而山裡的物產也必須要在這裡經過檢查後才能放行,因為昔日林業與煤礦的發展,也造就這裡成為上瑞地區最繁榮的地方。



來到這邊才發現清泉、觀霧真的很遠。玩了大半天才來到這裡,清泉離這邊卻大約還有個十至十五公里以上。果然拜託老爺下次再另外安排清泉、觀霧是個對的策略。

尋找高速公路時亂繞繞到的橫山車站。這也是內灣線的其中一站。

本來開車也有經過九讚頭,想晃去看一下。無奈只遇到一位爺爺可以問路,用國語問爺爺九讚頭車站怎麼走,爺爺用客語回答,講了一長串,好一個雞同鴨講!只有一直聽到猜測是下面下面的表達,這麼爛的溝通品質,車站當然是找不到啦!繞了兩次只好作罷。

回家路上老爺忽然想要嘗試粄條的另一種型態,於是又再度來到龍崗吃米線當晚餐。
這次是"唐記米干"。
兒子點的"過橋米線",湯頭看起來清甜不油膩。極燙!

碗豆粉。這道有點被"平地化"了不夠道地,不夠酸不夠辣。還是老闆只加了一半調味料?
因為嚐過相當道地的碗豆粉,因此略有小遺憾,還好桌上各式調味料都有,都可以自行加工。

(右邊:炸豆粉 / 左邊:大薄片)炸豆粉外酥內嫩,口感不賴。不過這玩意看來不容易在家試著作。
不過這樣也好,不然老爺快被我煩死了,什麼鬼玩意都想在家自己試。那天看到某位老師的網誌上在介紹做甜不辣跟貢丸,我又一整個躍躍欲試 -- 其實還都是因為愛玩而已。還有就是一個想讓自家人吃得乾淨衛生的心而已。


今天的旅程比較多是在客家庄裡面,客家人的生活,食(粄條)衣(洗衫坑)住行,好像都窺探到一點點。夏天到這邊來,可以喝喝酸梅茶,去涼井打個水來洗把臉涼一涼,再到神社的山頂吹吹風,倒也愜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魯啦啦&黛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